走在路上,忽然被这些设计暖到了 | 友好城市大挑战

设计:lolo@TOPYS

考虑去哪座城市旅行时,会搜索它有多少标志性的地标建筑,但要选择在哪定居时,更看重的总是舒适度。毕竟生活是常态,那些为不同使用者考虑的友好细节,更容易让你真心感叹一句“住在这儿,真好”。

这次,我们搜罗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看看哪些更戳中你?

 

01 坐着轮椅,也能享受演唱会

如果你浏览过香港演唱会门票的购买页面,会发现除了常规门票,还有专门的轮椅人士席。

这一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2008年,香港屋宇署首次发布《设计手册:畅通无阻的通道》(最新版为2020年修订),详细规定了新建公共建筑和大型翻新项目中无障碍设施的具体标准和尺寸。这意味着,从此香港的赛事场馆必须依据观众总容量,在不同的票价区域配置相应比例的轮椅座位。从场外到达座位的通道、场地内的无障碍设施,也有明文规范。

当你把目光拉远,你会发现这不过是冰山一角。首先从观念上,香港政府、主流媒体和NGO更倡导用“伤健人士”这一称呼,替代传统“残障人士”的表述,打破“有身体损伤即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在公共交通设计上,香港的无障碍设施也多了一点点巧思。

比如,地铁站内设有盲文摸读地图、盲文电梯按钮以及供轮椅人士使用的低位求助按钮。

许多人印象深刻的红绿灯滴滴声更是一种堪称“城市特色”的设计,红灯迟缓、绿灯急促,便于视障者分辨通行。在一些车流密集的区域,还安装了延长绿灯装置,当拍了长者八达通或伤健八达通时,随后的人行绿灯时间将会自动延长。

你看,虽然这些便捷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起眼,甚至从来没察觉到。但是你会发现,街上推着轮椅或拄着盲杖独立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了。

 

02 上班通勤,骑车竟是最方便的

在许多城市里,骑行并不那么友好,经常和电动车挤道,遇到障碍还得“脚动刹车”。不过在哥本哈根,骑车却是最高效的交通方式之一,超过62%的市民将此作为日常通勤的工具。数据背后,是一整套人性化的自行车基础设施。

图源:archdaily

据官方统计,哥本哈根建有超过400公里具物理隔离的高标准自行车道,连接郊区与市中心的自行车高速路甚至拥有专门的名称和编号。政府还在一些自行车道上推行“绿波带”,通过计算路口距离来设置绿灯时间。简单来说,如果你以20公里/小时的匀速骑行,就能一路畅行无阻。

自行车道上嵌入了“绿波”指引

除了这些“大工程”,我们能立马“抄上作业”的,是那些看似微小、却极大提升体验的设计。

上世纪90年代,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师们发现,高速骑行的人们扔垃圾时,常常引发道路拥堵或是碰撞事故。经过反复测试,他们最终找到骑行者投掷垃圾的“黄金角度”,并设计出替代旧式直立垃圾桶的倾斜垃圾桶(The Leaner),安装在自行车道右侧。这样一来,骑行者们在不停车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投掷垃圾。

值得一学的,还有红绿灯等待处的骑行踏板。为了解决骑行者单脚踮地保持平衡的困扰,他们在道路栏杆的底部、骑行者脚尖恰好碰到的位置安装了金属踏板,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省力的支点。当绿灯亮起时,骑行者也能更轻松地借力起步。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骑行友好”,保障平等的路权固然重要,但从用户体验出发,通过改造街头装置,化解那些头痛的“几秒钟”,也需要花点心思。

 

03 桥洞空地,是隐藏的爱好天堂

随着“公园20分钟”成为都市人的精神快充选择,公园设施也开始“卷”了起来。前有上海徐汇滨江的阶梯状草坪,后有全国各地的人体工学躺椅,光是“发呆”就有好几种方式。但除了这些,想要提升公园的体验感,不妨试试增加些便民的娱乐设施?

位于香港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是香港市区闻名的休闲去处。其中一处池塘,每到节假日便会聚集一大波资深遥控船玩家,从仿真邮轮、帆船到高速竞技艇,船只种类繁多。不过,这并非近年新建的设施,而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本地遥控模型船协会联合政府共同设计并建造的专业水池——池底和池边经过硬化处理,四周也留有足够宽敞的步行道,便于操作者随船移动。但三十年过去,这依旧是爱好者们心里数一数二的露天俱乐部。

图源:小红书@是A高地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湾仔坚拿道天桥下的模型车场。与维多利亚的池塘不同,这算是市民自发利用桥洞闲置空间开荒出的“宝地”。起初人们只是用白色油漆在地上划制赛道,久而久之,口耳相传,这里成了新手练习的首选,也逐渐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发展成今天的模样。

虽说是“非正式”的空间,但它们的存在无疑为城市增加了一抹新鲜的色彩,也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我们谈论城市友好时,是否应该欢迎更多来自非官方的规划者?

 


 

前几天听说沈阳有个小区的电梯里新增了“小狗按键”,按下后,其他楼层的电梯外屏幕会提示内有宠物,乘客就能选择是否同乘。设计虽小,却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

或许这也是所有“城市友好”的核心,是否平等地看见并回应了每一个使用者的需求。为不同的人设计,恰恰是为所有人设计。你的城市漫游中,又遇到过哪些温暖的设计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