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电影,都只看进度条了嘛?
如果说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本质是一种天赋,那么设计师Behzad Nohoseini实在是天赋异禀了。
先看看下面这张图片,这是一幅对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电影风格的解读——

熟悉昆汀的人都知道,暴力美学、黑色幽默是昆汀电影绕不开的话题。因此,Behzad用极为凝炼的方式表现这位导演的作品风格:只需要一根渗血的进度条。无须多言,看过的人一下子就能懂得他想要表达什么。
与极简的作品风格一致的,是Behzad的生活方式。他极为低调,网络上能搜索到的信息大多都是他的作品。在设计中,Behzad总是做减法,却往往能产生比复杂图形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他而言,最好的设计不是信息堆砌,而是对本质的精准洞察。“见微知著”,大概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简明却不简单的风格。
在Behzad给世界名导们绘制这一系列作品中,还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他最爱在电影中使用跳跃的时空叙事、让人摸不着头脑——

执导《安妮·霍尔》《午夜巴黎》的伍迪·艾伦,是主角们分分合合之间不断的绵绵情意:

大卫·芬奇的影片则给人带来一种近似走迷宫般的体验:

执导《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根定制进度条。



Behzad的洞察力不止停留在影视叙事,更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在他看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段,恰恰是人们形形色色的性格最真实的展演。我们每日沉浸其中的聊天对话框,在他眼中便是最能展现个人性格的微型舞台。
比如,强迫症(OCD)患者希望每一条对话气泡都整整齐齐,这是他们内心对秩序、可控感的强烈需求在数字空间的外化:

偏执狂(Paranoia)患者容易情绪化,点开对话框常常就被对方刷屏,并且伴有一连串的感叹和反问: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的人群则根本不会遇到对话页面,因为人家开了免打扰模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缩写为ADHD)患者的手机界面,是源源不断涌入的信息: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患者在躁狂和抑郁的两极情绪之间反复,在对话中总是先激昂地打出一大段,然后突然冷静下来:

这大概是Behzad最打动我的地方——他总能用最轻巧、最安静的方式戳中我们的内心。
在这个表达争先恐后的时代,我们习惯于被喧嚣的图形与文字填充每一寸视觉空间。而Behzad反其道而行之,他用大胆的减法,替我们的眼睛和大脑进行了一场“断舍离”。
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刻并非来自于冗余的元素,而是对本质的捕捉。他的作品就像一条拧干了水的毛巾,去除多余的水分,留下的才是设计中真正坚实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