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毕业展爆火:生活,才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艺术|灵感库

又到一年毕业季,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如约而至,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的艺术热潮。油画、雕塑、装置艺术,她们以独特的创意视角和技法突破算法的重围,成为今夏炙手可热的“流量担当”。
走近这些作品,有的取材于自身家庭经历,有的承载着对社会的反思,有的以高超技法让人仰望,有的则用随处可见的外卖袋为材料……更难得的是,现实的偶然性永远是神来之笔。一些机缘巧合下产生的故事,让作品和现实形成互文,使其升格为一场众人参与的行为艺术。
她们的火爆出圈,在这个AI内容泛滥的时代,仿佛给我们一剂强心针。当社交平台被越来越多的AI生成图文、视频所淹没时,这些由生活本真的经验、反思和偶然性铸就的作品,让我们重新体验到艺术的本质——那是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借由艺术的形式让一群人产生共鸣,是人与人之间无言的情感共振。那些植根于生活、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的震颤,是任何代码都无法模拟的、人类独有的温度与深度。
《祷》:“就像过去被信仰束缚,今天我们活成被数据定义的假人”
作品:《祷》
作者:安琪AnQi - 四川美术学院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消费社会里,人人都变成被符号构建的意义牵着走。最近,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安琪的毕业作品《祷》就表现出了这一现象。
这是一副细腻到令人惊讶的油画,第一次看到时,我甚至以为它是真实的装置作品——画中是一个装饰华丽的木头人正合掌祈祷,就连纱布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的光泽、波纹一般的褶皱都栩栩如生。
其参考的原作是17世纪画家桑索费莱托的《祈祷的圣母》,以细腻的笔触、简洁的色调表现出正在安静祈祷的圣母玛利亚,让人只看一眼便能感到心神宁静。

而在《祷》中,安琪将祈祷者变成了一个空心木头人。它身披各色欧根纱纱布、戴着塑料假花和繁重的首饰,它没有表情,木制的面庞隐在包装用的泡沫纸背后。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华丽的人,但华丽背后似乎又空无一物。而这正是安琪想要表达的核心。
她在自己的小红书上写道:“通过把古典圣母像和现代消费符号结合起来,人们现在就像过去被信仰束缚一样,被无休止的购物和身材标准所控制。”因此,人的血肉已经被一群消费符号所取代。网友@白日梦想家chris评论:“当灯光褪去,肉身消失,画面里只有还在虔诚祈祷(也许是激情下单)的躯壳。”

通过廉价材料的堆砌,安琪解构了消费社会里“精致生活”的虚假性,这正是“物化”的本质:“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活成了被数据定义的假人。”
作品释出后,其细腻的技法、深刻却易懂的含义使它一炮而红,人们纷纷前往川美美术馆一睹真容。有网友拍下一张展出现场的照片:在人们举起手机争先恐后的闪光灯下,《祷》成为镜头的焦点,而这些照片或许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朋友圈的谈资、一种新的消费符号——
如同一场行为艺术一般,这幅由创作者和观看者共同参与的作品,至此画上了它的最后一笔。

《三十分钟废墟》:用外卖袋构建一座城市
作品:三十分钟废墟
作者:梁承彬 张景瑞 - 西安美术学院

同样是诟病消费主义,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梁承彬、张景瑞用完全不同的风格表现了这一主题——没有非科班生难以企及的绘画或雕塑技术,而是用随处可见的外卖袋,构建了一个被消费符号充斥的“城市”。
作者之一@Promlce曾在社交平台上说,这件作品的灵感实际来源于一次看到外卖袋在地上无序的堆砌,这让他想到外卖袋或许也可以是一座城市。他们给外卖袋挖开窗户、挂上招牌,再装上灯串,一个颇具烟火气社区的就形成了:有美甲美睫、台球室、炸鸡推车等餐饮娱乐场所,也有美发店、洗衣店、手机维修摊等日常所需……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眼尖的网友还发现,里面光袁记云饺的外卖袋就有多达四个,于是调侃:“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咸,只有作者才知道。”

三十分钟,是一单外卖从下单到送达的黄金时间,也是一次性包装袋从使用到废弃的全部寿命。作者将这些外卖袋以城中村建筑的形式构筑起一座“三十分钟废墟”,不仅是对外卖文化的隐喻,也是对当代社会的解剖:在技术迭代、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全面加速的今天,“速朽”已经成为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当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个三十分钟,生活本身也沦为由消费符号拼贴而成的临时景观——短暂、易逝、循环往复。

《锐角》:东亚家庭的爱与压迫
作品:《锐角》
作者:王健烨 - 中央美术学院

关于东亚式家庭的爱,曾看过一句话:“东亚父母的爱,是脱不掉的湿棉袄。”你既能从中得到全方位包裹式的保护,也会因其无孔不入的潮湿而感到窒息。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健烨的毕业作品《锐角》,将这种爱与压迫融为一体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雕塑主体部分是一家五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层层叠叠、张开双臂,他们厚重的身体与地面形成一个锐角。雕塑前方摆了一把浅蓝色的小椅子,供过往人群坐下来体验。
坐上这把椅子,便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家人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屋檐,也是压力的来源——可能是望子成龙的期待,可能是事无巨细的关心……这顶屋檐越厚,你就越难站直身子。
五个人的面部轮廓都非常简单,没有突出的五官和神情。网友@神奇Maeve在哪里 认为,这是东亚家庭的另一特征:“我们彼此互动、依赖、互相响应不是因为你是具有‘个人性’的你,而是具有责任的不得不与我互动的你。”
细看这幅作品,它展示的不只是家庭与“我”的关系,也是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站在传统家庭权力顶峰的父亲在最上面搂住所有人,妈妈和爷爷其次,最后是姐姐和奶奶——她们虽然是遮挡最少的人,却是整个家庭的“根基”,承受的压力并不比“我”要少。
对此,王健烨提到,他在创作时融入了自己的家庭经历:“我性格外向,与内向的双胞胎姐姐形成鲜明对比。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设计,但社交圈很小,这让我思考为何我们有如此不同的性格和经历。并且同样是父母的爱,在我这里感受的是关爱,在姐姐那里可能就是无形的压力,我创作这件作品,希望反思自己对爱的理解。”
《蝉 · 蜕》:作品与现实形成的互文
作品:《蝉 · 蜕》
作者:嘻嘻徐 - 中央美术学院

如果说有什么是AI永远无法涉足的,那一定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
作品《蝉 ·蜕》的立意并不新奇,单看名字大概就能猜到一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嘻嘻徐去年偶然在校园树下发现一只蝉蜕,由此引发她对自身成长的感慨——过去20年的学习就像在学校和家庭的保护“壳”里,如今毕业也就到了需要脱壳而出、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因此,这件作品是她给自己的一份毕业仪式感:褪壳会痛,但这是新生的必经之路。
嘻嘻徐表示,这作品运用到了很多种材料和技巧,比如石膏翻模、硅胶翻模,还有金属焊接。同时因为原材料是玻璃碎片,所以整件作品都是她一片一片粘合起来的,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工程。
但命运给这个故事写上一个恶趣味般的注脚——在毕业展前一天,作品突然毫无征兆地碎裂。这让作者面临延毕的风险。极端压力之下,她只能在一天内重新修复作品。“修复的时间可能只用了二十四个小时不到……可以说真是把我掏空了。来帮我修复的朋友中,有更多都不是我联系来的而是自发的,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修复后的作品褪去了最初的晶莹剔透,却多了几分厚重与沉淀。就像经历风雨后的蝉蜕,作品与创作者都在这场意外中完成了蜕变。网友@C某. 解读道:“一开始清透的蝉是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带着蓬勃的生命力,被打碎象征着生活的磨难与意外,重塑的过程是对未来的向往与热爱,最后颜色沉闷的蝉是经历一番磨难后依旧不忘初心,努力展示自己蓬勃生机的中年人。”碎了一场,作品的艺术意蕴却变得更加丰富了。

更妙的是,嘻嘻徐收集起原作的碎片,将它们二次创作、制成钥匙扣等周边,给《蝉·蜕》的故事写下最后一笔——她在采访中说:“我的作品实现了真正的重生。”破碎与希望,失去与获得,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循回仪》:机械美学与东方智慧的完美融合
作品:《循回仪》《滴动仪》
作者:聂士昌 - 中国美术学院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聂士昌的《循回仪》,可能是这次介绍的几件毕业作品中,物理意义上最“重磅”的一个。
初看这件作品,有种武侠小说里的神秘兵器走进现实的不真实感。两条阴阳鱼一青铜一雪白,围绕着机械中心绕圈游走。走近细看,会发现青铜鱼身上刻满我国古代青铜器的花纹,而另一条则刻满电路纹样。机械的下半部分,由大小不一的齿轮咬合而成。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件看起来古色古香的作品是由电力驱动。古今融合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学,难怪有网友戏称聂士昌应该是“天机阁阁主”。
《循回仪》还只是他毕业作品的一部分,这次聂士昌共带来五件装置艺术作品:模拟水波纹的《滴动仪》、颇有些赛博朋克意味的《枯木逢春》、生生不息的《璇玑仪》……每件作品都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融合,以无比精妙的机械技术为东方美学搭建了一个承载平台。
聂士昌曾在《成都商报》采访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机械科技是自己的两大兴趣点,因此自然而然地想要将二者结合。与我们认知不同的是,聂士昌认为机械的部分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跟机械的联动保持一个非常巧妙的结合”。
他找到了这种看似矛盾却又浑然天成的融合感。当纹着青铜和电路纹样的游鱼缓缓游过,仿佛看见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投影,既陌生又熟悉。就像传统需要新的动力才能持续运转,科技也需要文化才能获得灵魂——正是这种思考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带来一种无法复制的、古今交融的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