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师杰作“出走”美术馆,走上街头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艺术品往往会给有一种高高在上、有距离感的印象,它们是被收藏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人类瑰宝,然而,这份敬畏之心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机会。

而在去年西班牙就有一家美术馆,打破了场所隔阂,让艺术品“出走”美术馆、走上街头,人人走在街上都能一睹大师杰作、感受艺术渗透日常的美好。

起因是庆祝国际博物馆日的目的,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曾在2021年5月18日至6月6日举办了一次呼吁艺术走上街头、拥抱大众的活动,以「艺术就在转角」(A la vuelta de la esquina)为主题在马德里当地的各处展示了20多幅普拉多美术馆馆藏世界名画,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正如主题所示,转角就能遇见艺术。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葡萄牙圣伊丽莎白女王像》
马里亚诺·福图尼:《日本厅中的画家之子》

当然,这些世界名画并非真迹,普拉多美术馆为此次活动印刷了许多复制品,并将它们展示在马德里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如市政中心、图书馆、电信大楼、幼儿园、公园、植物园等地,一时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美术馆,凝固在画作中的时间和色彩重新流动在城市忙碌的街头。

即便是复制品,与饱含艺术与审美价值的世界名画不期而遇还是能给人带来惊喜感和一次特别的“观展”体验。当艺术作品不再只是被束之高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散步街头就能和艺术品撞个满怀。

不仅如此,从欣赏艺术品的角度来说,当画作被陈列在美术馆中,在专业策展人的努力之下,作品能在特定的场所、灯光等条件下给观众呈现最好的展示效果。而出现在街头的作品则另有一种别样趣味,它们在阳光、绿植、建筑物外墙、公共设施、行人等在日常生活切面的映衬之下,看来更富有生命力,也更有亲切感。

同时,画中之人和场景与城市的风景行程的对比还给人一种不同时空交错在一起的错觉,天然地形成了一种古往今来、传统与现代碰撞又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阿希姆·帕蒂尼尔:《卡戎穿越冥河的风景》
拉斐尔·桑西:《红衣主教》
迭戈·委拉兹开斯:《布雷达的投降》
胡安-桑切斯-科坦:《静物》
弗朗西斯科·戈雅:《阳伞》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朱迪斯在荷洛芬斯的宴会》
胡基·德·里韦拉:《雅各的梦》
彼得·保罗·鲁本斯:《圣乔治斗恶龙》
提香·韦切利奥:《皇帝查理五世在米尔伯格》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纺织女》
克拉拉·彼得斯:《静物》
华金·索罗拉:《沙滩上的男孩》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菲利普二世肖像》
弗拉·安吉利科:《天使报喜》
埃尔·格列柯:《一个寓言》

就如同被收藏在美术馆中艺术品,街头的画作也配有专属的简介,除了作品概况,简介中提供让人扫码阅读的延伸资料以及美术馆的购票链接,以鼓励人们走进普拉多美术馆。

人们在画前驻足不仅仅只是为了拍照打卡,也有不少有时间、有耐心的观众留下来认真欣赏作品、阅读资料,此情此景和美术馆别无二致,不禁让人感叹,艺术正在与人发生共振,这种经历过时间和历史洗礼的力量穿过街头、走进人们的内心。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51 赞
    24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5 评论
      76 赞
      45 收藏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2 评论
        60 赞
        47 收藏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你们尽管捣蛋,反正宜家会出手。
          by 鲸鱼鱼鱼鱼子
          7 评论
          72 赞
          36 收藏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谁家正经人用广告做壁纸?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9 赞
            31 收藏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你过得还好吗?
              by 阿诚。
              17 评论
              143 赞
              4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