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众app,让我看到了人类需求的无限丨清单

对于一个手机内存时不时就不够用的人来说,清理常年“躺平”的app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于是,慢慢养成了一种能小程序解决的问题,就不下app的习惯。如果非要下,那不是因为真的很有趣,就是因为真的很实用。
今天这期清单,便是受到那些实用app的启发。
它们可能不是你手机里的常备app,甚至一些功能,可以AI取代,但不妨将它们视作一个打开视野的工具。透过这些功能小众的app,你会发现——“啊,原来人类还有这种需求”。
Eyeye:怎么都要看手机的话,也让眼睛看得轻松点吧
人生很多事好像都是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才要追悔莫及,比如良好的视力。小时候做眼保健操时,常常觉得时间难熬,忍不住要睁眼东张西望一下。直到现在长时间用眼导致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等问题……还是忍不住要继续刷小视频。
既然怎么样都要盯着手机屏幕,那不如间中切换下app。
Eyeye是一款基于AR眼球追踪技术的视力锻炼app。只需要一分钟,跟着屏幕提示进行转眼、左右看等动作,就可以让眼球肌肉得到放松,缓解用眼疲劳。相当于做了个简单的眼保健操。

这不是伪科学。早在十年前,杭州一些小学就开始试点转眼睛的眼保健操。相关内容还因为小朋友们做操时略显抽象的“翻白眼”照片登上了新闻。相较于老的穴位按摩眼操,这种形式能避免脏手揉眼可能导致的感染。
你如果也时常觉得眼睛疲劳,又“舍不得”从屏幕挪开眼,不妨下一个来试试效果(欢迎评论区分享使用心得)?
亲戚计算器:让我算算,你是我的谁
如果你曾经认真听过街边儿童摇摇椅唱的歌,大概率听过这首“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城市化带来的转变之一是,脱离了传统熟人社会后,我们对“亲戚”的认知范围极速缩小。都知道“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能结婚,但……啥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没关系,有了“亲戚计算器”,再远房的亲戚,都可以精准叫出了。
顾名思义,这就是一个计算亲戚关系的工具。你只需输入对应的关系,比如“爸爸的姐姐的哥哥”,或者“妈妈的妈妈的妹妹”,app就能“算”出你们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里有个小bug就是,关系虽可以计算,但称呼会因地变化。比如“伯父”,有些地方叫“大伯”,有些地区称“大爷”,而我过去三十年一直管我姑父叫“姑爷”,直到我的孩子出生后才发现,或许该叫“爷”的是他。
所以,实在不行,还是直接问问爷爷奶奶吧(因为你爸妈可能也需要一个“亲戚计算器”)。
Sonic:我们要科学地解决手机进水问题
相信每个手机进过水的人,都听说过“米缸埋手机”大法?
不过,对于这个土办法,苹果早前辟过谣,称放进米缸并不能有效达到吸水的效果,反过来,一些米粒碎屑还可能堵塞手机孔。

为此,国外一个叫Tek Dry的公司(一听这名字,就是在烘干上很专业)甚至专门做过实验,将一台进水的手机放进米袋,另一台摆在外面自然风干。48小时之后,放进米袋的手机被吸走了13%的水分,“躺平”的那台则减少了15%的水分。
如果你手机进水不严重,不妨就让它自己晾干,又或者,可以试试Sonic这样的声波助手。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声波震动(0 Hz至25 kHz),将手机扬声器和听筒里的水震出来,还你清晰音质。不仅手机,你的苹果手表及各种能兼容AirPlay的设备,都可以通过它来清理水分。而且,清理期间并不影响你使用其他app。

但,如果严重泡水,建议还是送修处理。毕竟,水可以震出来,损坏的硬件设备就没办法仅靠震动修复了。
UVLens:阴天不是你不防晒的理由
如果你是那种只要阴天就懒得涂防晒(比如我),或是那种但凡看到天上有云,就觉得万事大吉,结果在玩一天下来发现胳膊被晒伤(比如我爸)的,建议在做户外活动前,先把这个app下载下来看一看
相比天气预报上太阳、云朵和下雨的图标,这款app能更直观看到当日的紫外线指数。不仅如此,还能提供防晒建议,比如是否需要涂防晒,要配什么额外装备(墨镜、帽子)等。
有了这个工具,相信懒人以后被阴天“蒙蔽”而晒伤的情况,会稍微少一点。
香港小巴:我要下车!:让i人地狱变人间
第一次知道有这个app的时候,觉得它的开发者简直是洞悉i人痛点的专家。
香港小巴可谓游客杀手和i人地狱,即使你知道它确实途径你要去的地方,也未必就能真的坐着它抵达目的地。因为,很多小巴并没有固定站台,在快抵达目的地时,乘客需对司机大喊“路口有落(路口有下)”,还要把握好时机,太早司机可能忘记,太晚又可能错失适合的停靠区。而如果是第一次乘坐并不知道这个需自报下车点规矩的人,很可能会没头没脑坐出好远,然后匆忙跟着其他乘客下车,然后在不知道什么地方迷茫……


“香港小巴:我要下车!”这个app,就是来拯救不好意思/不会喊下车,又需要在香港坐小巴的人的。
在app上提前设好下车地点,抵达前app会提醒,然后你只需要打开公放,轻点按钮,app会用粤语帮你喊出“拐弯有落,唔该!(拐弯有下,谢谢)”。是不是如释重负?
自然,对于言语不便的残障人士或咽喉不适的人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友好的出行工具。
ESC:我不是逃跑,是“有个朋友”有急事
i人真的很需要科技。
讲完在香港小巴上拯救i人的app,再来看看这款从尴尬社交场中助i人逃离的工具。
ESC,aka你的逃跑神器,是一款可以“无中生有”的app。不用跟朋友事先约定,也无需自己p图,提前设置好内容,ESC可以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成为那个有急事打电话找你的“朋友”,让你无痛逃离待不下去的聚会或饭局。又或者,它可以让你的手机总是能“碰巧”没电,躲避那些并不想共享手机内容或钱包余额的时刻。

总之,你不必在手机里时时揣着这个app,但如果一场脚趾扣地的聚会在所难免,那不妨在赴约前提前装备好,以便半路开溜。
OhWait:最后再检查一遍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马虎舍友?时常忘带房门钥匙,不得不急急call你回去开门。一次两次尚可帮忙,隔三差五发生,即使关系再好也难免心中冒火。
我曾有这样一位好友,哪怕门上贴上大大贴着“带钥匙”(她自己贴的),也还是会忘记。为此,我甚至提议她不如把钥匙放在第二天要穿的鞋子里……或许,当时就应该搜寻下是否有相关的app。
OhWait就是为健忘以及出门后总担心自己忘了什么东西的人准备的。你可以列好自己需要携带的物品清单(里面也有模板,出差、游泳、运动、日常出行等,懒人可根据不同场景直接一键选用),出门前对着检查,带好了的就直接勾选。此外,app会在设置好的提醒时间,以及你离家100米左右的时候,分两次提醒你检查随身物品,尽可能确保东西都带齐了。

啊,如果你手机忘了带,那可能就真的没办法了……
便了么:拉屎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相信养过娃或养过宠物的人都多少当过“大便专家”——一旦发现自家孩子大便“状态不佳”,立马开始在心里先把今天吃了什么过一遍,再心心念念等着ta的下一泡,以确定眼前这坨有问题的屎只是偶发事件,还是生病的信号。
虽然拉屎并不是我们会随意拿到台面上讨论的事,但它确实是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信号。我现在都记得,高中一个遭遇短期大便不顺的朋友悄咪咪地拉我到角落,焦虑询问我多久大号一次,彼时我才知道原来拉屎这件事,不管是时长、频率还是大便的状态,都是身体状况的反映。
所以,很健康的人大概用不上便了么这样的大便管理app,但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一款能够记录便便情况并给出初步健康判断和建议的app确实能够起到陪伴、提醒和安抚的作用。

睁眼闹钟:叫醒一个真睡的人
你一般会设置几个闹钟?在误把“停止”按钮当做“延迟提醒”按过之后,我会习惯性在手机里设置两个间隔10分钟的闹钟,为“按时起床”设置双保险。
不过,双保险对起床困难户来说也未必保险,于是便有人想到开发一款让你不得不醒的闹钟,比如这个“睁眼闹钟”。顾名思义,通过识别技术,闹钟只有在“确认”你双眼睁开之后,才会停止,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批睁开眼就比较难再入睡的人。

至于另外一部分,可以尝试搜索下其他类型的闹钟app。它们会提供各种任务,比如完成一道算数题,在预设的指定位置(比如客厅,狠人可以设定为小区出口)拍照或摇晃手机100下等。只有完成对应任务,闹钟才会关闭。总之,想方设法激活你的大脑,让你离开温暖的被窝。
最后,你下过什么奇奇怪怪但确实有用的app?欢迎评论区分享一下,说不定有同样需求的人比你想象的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