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艺术家居住的街道,正在悄悄变样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提出过“场所精神”这一概念,他认为,场所精神营造的是一种人性化的空间,它的物质和精神特性被认同后,就折射出场所精神。我们生活的场所不仅仅是一个衣食住行的空间,它还通过公共资源背后的独特性和认同感把人们联结在一起。
北京宋庄是一个有些特别的地方。毗邻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穿越历史的皇城烟雨在这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同时,这里还聚集了35家大中型美术馆,5000多名艺术家的家,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最大的聚集地之一”。也许在许多人想象中,阳春白雪且形而上的艺术作品对应的会是解构、现代、冷酷且一尘不染的环境,但现实却推翻了这种刻板印象。这里的街区,有北方民居的传统特色以及浓浓的生活气息,老龄化的人口和打扮张扬的艺术游客擦肩而过。因此,要给这一地区做街区提升、设计出多功能和包容性公共设施,并不是件易事。
来自北京的团队Crossboundaries被委托将一个宋庄靠近小堡文化广场停车场的线性街景改造成一个活泼的户外社区公园。他们采用了“城市客厅”这一概念,将L形地块变为一条线性环形轨道,以一系列室外“房间”为特色,借此将街边人行道和延伸公园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极有特色的景观。
由于此处的建筑多采用灰砖,因此为了适应场地环境,公园结构的也以穿孔的灰色砖墙为主。同时设置了与黄色轨道相互呼应的黄色盒装装置以及传声筒,打造了一个亲子友好的场所。孩子可以在此处进行捉迷藏等游戏,或通过传声筒装置大声唱歌,而父母可以借由深浅不一的开口和墙壁进行看护、保证他们的安全,增强实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趣味性。
沿着黄色轨道每走百米,就会有一处客厅,按顺序提供不同层次的围墙和边界:从完全开放的、前奏曲一样的广场,到一个有半透明灰色背墙的稍显明确的区域,最后是一个完全封闭但面向天空的区域。
除了“欢迎客厅”“娱乐客厅”“运动客厅”等模糊的场景指令之外,并没有限制使用类型,为居民提供一种包容性的体验。
孩子在欢迎客厅的镜面反光装置旁嬉戏:
老人也将这一空间用作广场舞等健身娱乐场所:
改造提升后的开放式艺术公园,通过大量艺术装置和非传统设计为这个充满艺术家的街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主张实用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体现了设计的包容性、多样的吸引力。相信不久之后,这里也会成为一个新的热门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