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个人媒体势力崛起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话语权越来越分散,而作为个人媒体的代表,博客(blog)正引领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的形成 □本报记者 熊川 7月7日,伦敦发生大规模恐怖爆炸事件。 几乎与此同时,现场照片和目击者叙述开始迅速通过各种各样的博客站点在全球范围地流传,博客们发布的信息之多、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一次事件所无法比拟的。 不管是克林顿的的性丑闻,还是美国总统大选,博客在媒体中的声音越来越清晰。 而硅谷著名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We the media(人人都是媒体)》一书中指出,韩国人Oh Yeon Ho创立的博客新闻网站已经成为韩国最重要的媒体之一,这些网站的新闻都是普通韩国人以博客的身份写作的,但这些新闻报道甚至走在韩国传统新闻界的前面。 1998年,一个名叫Jesse 的年青人在一家叫Camworld的网站发表自己的网络旅行日记,这种方式引起了不少人的效仿。 Jesse的举动成了点燃博客社区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不久后,一家名叫Pyra的公司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保持员工即能分开工作,又能有效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年8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Blogger软件。 这个根本没有花多少心思开发的小软件由于其社会性而名声大振,Pyra公司也就是后来被Google公司收购的Blogger.com。 到2000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 真正让博客被公众接受是“9・11”事件,恐怖袭击使人们意识到: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程度大大加深,而博客建立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方式。 博客,这种一个小工具显示出作为信息传递方式的重要性和惊人潜力。 博客的本质 也许你没有用过网络日志,但它正在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木子美和芙蓉姐姐通过博客迅速走红。 虽然木子美和芙蓉姐姐的走红带着浓重的娱乐色彩,但这无意中使博客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被广泛的了解,特别是在中国,性格含蓄的中国人虽然不喜欢公开表达,但中国人传统上重视文字表达。 博客到底是什么? 简单从形式上说,博客就是网络日志或者类似个人主页的东西,在形式上它可以有多种形式:文字、图片、多媒体的。 但博客并不只是个人信息的孤岛,博客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以个人博客为中心,帮助人们更方便、准确的传递信息。 在博客个人化、分散化的形式的背后,恰恰是一个更为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简言之,博客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网络,博客们通过各种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种种博客工具,自由发表各种信息,同时其机制使博客们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协同。 有人甚至预测: 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 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工具; 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博客将集邮件、即时通信、论坛等功能于一炉,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爆炸式增长 中国博客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2003年时国内的博客网站不超过5家,博客在中国可以说刚刚开始起步,但两年之后的今天,博客网站已经超过200家,写博客的人已经达到1000万人以上。 不止是专业的博客网站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传统”网站也开始全面接受博客,微软MSN、雅虎、新浪、搜狐、网易、和讯……几乎所有的知名网站都加上了博客服务。 这当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博客的传播方式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以国内较早推出博客网站的和讯网为例,和讯网本来是财经新闻的专业网站,但和讯博客的推出让那些关注财经信息的个人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 和讯网没有限定博客们写什么,但大多数和讯的博客用户热衷于谈论的话题是财经,博客们不但写作和转帖了大量相关文章,还形成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用户圈子。 推出博客后,和讯网过去“沉默的用户”开始主动为网站带来各种各样的内容,他们不仅“看”新闻,同时也“提供”新闻,“评价”新闻,由过去单纯的读者变成了内容提供者。 “博客在中国才起步不久,真正专业的服务商也才刚刚出现不超过一年半”,Blogbus公司的CEO窦毅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博客发展的路还很长。 博客(Blog) Blog是Web Log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日志,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Blog的创作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Blog相互链结,并通过多种方式互动。 Blog的作者(Blogger ),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个人博客网站内容通常五花八门,从新闻内幕到个人思想、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应有尽有,而在形式,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