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Blog热潮的迷雾


黄彦达(「数字之墙」创办人)

Blog号称具有革掉传统媒体老命的力量,依靠的是全天下网友书写文章所形成的草根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却要命的变成网络公司的「经营成本」。

一个预算上受到限制的服务,能够发挥力量到多大的极限?

走出Blog热潮的迷雾

有一种网络服务,让你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上去,包含文字和图片,发表过的文章还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分类,读者看过你的文章后还可以留下评论意见。除此之外,你想改变网页的颜色外观也没行。

如果你的文章中有提到别人的文章,就可以利用某种网站功能,发出讯息通知对方的系统,这两篇文章之间会自动建立连结,因此读者可以更方便的看到相关的文章。


此外,由于读者并不一定会经常来看你的文章,因此这种服务还提供了订阅功能。只要使用某种软件,读者就可以设定时间定期到这个网站上抓取最新的文章下来。

类似的服务在过去5年间网络上到处都是,网站功能可能略有强弱差异,例如有的不能自动连结文章,有的不能贴图片,有的不提供订阅功能,有的不能随意更换网页的外观等。

这种在过去被称为社群网站的服务有着各种变形,例如许多入口网站都有提供的「个人网页」、「家族」、「个人电子报」、「个人新闻台」等。同样都是上去申请一个帐号就可以开始写东西,发表意见。

现在这类服务有了时髦的新名词:Blog。由于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成为报章杂志追逐的焦点。各大网站开始提供这个被称为Blog,然而却说不太上有什么新意的服务,以显示自己跟得上时代。

经营者观点:必要之恶

Blog刚在台湾出现时,着实让网络经营者感到困惑。这东西很热门,连比尔盖兹(Bill Gates)都跳下来说这东西重要。但如果从经营面来看(主要是成本与获利模式),却看不出跟过去的社群类型网站有何不同。

不过,网站经营者很快就知道怎么处理Blog这个东西。如果获利模式跟过去的社群网站一样完全没指望,那就提供Blog服务吧。反正以前的聊天室讨论区以及个人电子报,赔钱都在做了不是吗?

但是,只要在职场上工作过的人应该都会明白什么叫做「资源的排挤效应」。Blog之类赚不了钱的社群服务成为必要之恶,经营者很自然的会想限制这个东西的成本预算,把资源拿去做其它能更赚钱的生意。

因此在网络公司中,管理社群类型网站的人力编制永远是最吃紧的。这群管理者也拿不到什么资源,例如举办活动、广告预算,甚至是内部的研发人力(需要工程师开发新功能)等等。

Blog号称具有革掉传统媒体老命的力量,依靠的是全天下网友书写文章所形成的草根力量,然而这股力量却要命的变成网络公司的「经营成本」。一个预算上受到限制的服务,能够发挥力量到多大的极限?

可预见Blog会继续壮大,然而,它愈越壮大,经营者就愈头痛。到最后,似乎只有微软这种超级有钱的公司可以负担。在我们讨论Blog的媒体本质之前,谁来解决这种因资本主义而起的「劳资双方」紧张关系?

媒体观点:Blog是分众媒体

Blog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脱离了主流媒体的掌握,直接反应最真实的社会声音。以往的媒体受到政治势力以及商业势力的左右,往往在报导上已经预设立场,而来自各界网友的网络文章并不受羁绊。

然而,吊诡的是,类似Blog之类的网络社群服务,反而证明了传统媒体的力量无远弗届。网络上流传的小道消息或有趣文章,经常被偷懒的记者拿去当作晚间电视新闻的报导素材,方才成为全国性的话题。

如果能看透Blog的本质其实是分众媒体,就知道要以Blog来与传统媒体抗衡的想法不切实际。现在就算传统媒体也已走入分众年代,那个假想敌「传统大媒体」早已不存在。Blog挥刀的对象是个空虚的幻影。

为什么说Blog是分众媒体?以前电视台只有少数记者写新闻,现在的Blog有成千的网友在写。然而「人人有话讲」的年代,同时间意味着「人人都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这种媒体无法形成主流意见。到最后,每个人都只能选择自己想看的,自己爱看的来看,分众自然会快速形成,比传统媒体还快。笔者曾经比喻过,网络社群就是「一群性质相同的人,彼此互相取暖」。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讲女性故事,拜托请像它一样真诚
    by 阿诚。
    4 评论
    62 赞
    13 收藏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如果有宠物,那生活也还不错
      by 秩秩
      3 评论
      139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