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子的和卖衣服的坐在一起,他们聊些什么丨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

今年的CCC成都社群大会开场时,发起人褚云说,“如今的大会越来越难办”。实话,这是一个信息流通太便捷的时代,加上AI对日常的接入,许多“知识”可以不必再当面请教,观点和经验也能畅通无阻地隔空投递。那么,一场需要专门前往的线下大会,究竟还有何魅力?

项飙的《你好,陌生人》中,将互联网带来的更“透明”的世界比作透过玻璃查看的世界,“透明而不透气”。透过闪烁的屏幕,整个世界被我们尽收眼底,但因为“玻璃”的存在,一切处在可望不可即的另一面,我们好似熟悉,好似建立了某种关系,却终究感到陌生。

所以,或许专门赴一场聚会有点“麻烦”,但真实的关系、彼此的认可和吸引,仍旧会驱使我们想要来一场更近距离的“奔现交流”。这是社群之所以能形成、存续的基底,也是社群大会能够一年年重新让彼此聚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冲破透明的玻璃,触摸真实的关系,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今年的主题,“关系创造价值”,回顾大家如何拆解这一议题的起点,可以从麓湖的起点开始。

大会现场有一条有趣的标语“好的关系,就是最好的风水”。如果你知道麓湖的“幕后花絮”,看到这句标语时大概会忍不住轻笑出声。麓湖的万华投资集团总裁、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罗立平曾经的邻居因为觉得他家门口的桂花树影响了自己的风水,于是乎一直想要弄死它,还将车库大门打开,长期大声播放动感音乐。

不堪其扰的罗立平在搬走之余,也开始思索,一个良好的居所,在优质的硬件和配套之外,住在当中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此地能否维持长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可视作麓湖的起点,也是CCC成都社群大会的伏笔。可以说,它是从对“关系”的思考中生发出来的。

图源:小红书-呦呦小王子

从本质来看,社群就是“关系”。它如何建立、怎么维系、价值在哪儿……CCC社群大会对它的探讨,目的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当我们聚在一起,在新关系网络的重组和延伸中,在面对面的对话、聆听、喝彩、沉默和感受里,让新的价值酝酿、发酵。

 

好商业,一开始都不是在想“商业”这件事

罗立平从自己搬家的经历出发,一步步有了今天被誉为“神盘”之一的麓湖。

而大会现场主力论坛的嘉宾,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透过他们的分享,会发现在讲着类似的商业故事,即好的商业很多时候并不是从“商业思维”里孕育出来的。他们往往源自想要一种更好的生活、一个更满意的产品、一件更有趣的事。

 

“商业,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对营地会的井凉来说,当你卯着一股子劲想要创造一个“生命级作品”时,用户的粘性便会自然产生。这么说,似乎很简单,也颇具理想主义色彩。但他做事的方式确实印证了自己那句“极致的感性,就是极致的理性”。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在了内容、产品和服务之上。他的内容,是扎扎实实扑在一线的成果。这必然是一件费时费力也费钱的事,特别是对于井凉来说,他的“一线”,并不仅仅是抵达现场:

1、如果我讲星野集团,但没有去体验过虹夕诺雅,这条视频跟别人讲的,有什么区别?

2、如果我讲星野集团,去体验了虹夕诺雅,这条视频跟也去过的人讲的,有什么区别?

3、如果我讲星野集团,去体验了虹夕诺雅和OMO5,这条视频跟也去过虹夕诺雅和OMO5的人讲的,有什么区别?

4、如果我讲星野集团,去体验了虹夕诺雅、去体验了OMO5,去体验了OMO7,这条视频跟也去过虹夕诺雅、OMO5和OMO7的人讲的,有什么区别?

5、如果我讲星野集团,去体验过3次虹夕诺雅、去考察了2次OMO5,去考察了2次OMO7,去考察了1次BEB,去考察1次界,再跟他们的高管有互相交流,还拿到了最新的门店数据等等,这个区别就足够具备差异化了。

他做内容时,“性价比”并不在考虑的首位(也可能就没太考虑过),“差异化”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做第三届中国露营创业者行业峰会,直接复制前两届的经验,是最稳妥的,有可预见的成功结果,但是当结果已经可预知,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失去了发挥的空间。

营地会的三本专属书刊,每本12个案例,约12-15万字,记录了近几年最新发生的户外、露营和商业案例。

于是,他又开始折腾,提前一年包下1000亩乡村开始新的实验。

“把精力完全放在内容、产品和服务,形成正循环后,逐渐会发现商业原来可以如此简单,铁杆粉丝越多,你就越有竞争力,铁杆粉丝复购和转介绍越高,你就越有壁垒和声望。”

 

“我们只为一群人做生意”

Venco的分享,从一页满是品牌logo的ppt开始,他开玩笑说:“这些不是赞助商,是我过去几十年做得事,开的店”。他的身份,非常多,餐饮品牌农畉创始人、咖啡品牌山池创始人、包袋品牌Flow in创始人,还有专注豆腐的“荳富”、提供广式鸡尾酒和餐饮的酒吧MAMBO……

Venco是设计师出身,但他感兴趣的也并不是设计本身,更加不是为甲方服务,而是审美、创新、品牌和商业,开店是一件可以在真实的实践(而不是数据和二手资料)里将这些事融合贯通起来的事。而这两年,他思考的不再仅仅是创立品牌和开店,他开始尝试做“整合”的事。用他的话来说,便是“从10到1”。开在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的社区商业smoo market、文化消费空间mindpark,以及北京首钢园内的永定河集,项目虽不多,但凭借多年的经验和资源积累,以及最重要的——直觉——这些项目无一例外都推动得很迅速,且反向很好。

左:smoo market;右:永定河集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不断开店,不同类型,相互之间看似毫无关联(他的一家骑行主题酒店也正在酝酿中,预计明年开业)?

一开始,他是为了更贴近商业,亲自去做,亲自去试,才会知道深浅。“(开店和做商业)花自己的钱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花过自己的钱,就意识不到什么是错误,特别是在设计当中,很多设计师说我干过,我有经验,我做过哪个项目,但你只是按别人的想法把它做出来而已。很多错误是在经营当中才会知道的……我们快速把错误走一遍,再去帮别人做商业。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

那么,为什么不聚焦一点?专心开好一家店,把一个品牌做大做强?

“什么叫聚焦?你是把一个东西卖给100个人叫聚焦,还是给一个人卖100个东西叫聚焦?我们是后者,我们觉得我们是为少数人在做这个事情。”Venco所做的事,大致可以理解为他在不断通过不同形态的商业,把自己的爱好、审美等传递出来,服务那些和自己同频的人,“我们理解的是我们只为一群人做生意。我做很多事是凭直觉,这个直觉是我自己喜欢。当我自己喜欢,我觉得它大概率能迎合那群人跟我有同样喜好的人。”

 

“当关系大于交易时,社群就能跨越商业”

远家的创立,和它的名字一样,有种轻盈感。规模、价值、社会责任这些隆重的词汇,都没有出现在远家创立的初衷里,创始人宁远说,一开始就是“好玩”,想要在工作之余做一件自己能掌控的、能享受创造乐趣的事。

宁远将品牌的明月村项目比喻为一个“乌托邦”。人们来此闲坐、摆摊、开party、读诗、唱歌,感受一小段脱离城市的乡村生活。只是,乌托邦常常意味着一个地方因过分理想化而难以存续,但明月村却实实在在为一群人提供了精神依托的空间。宁远自己,便是第一个。

她是最早来到明月村的“新村民”。2015年左右,她陪朋友前往明月村时,无意间发现了罗家的老院子。当地淳朴的民风让她想起小时候的村庄,于是便把那里租了下来,而后以那里为“据点”,开始学习草木染,并把老屋改造成了染工房。草木染也成了远家最具特色的产品线之一。

明月远家(图源:远家小红书)

随后,他们发起“明月染计划”,开设免费课程,教授村里的人学习染布技术,优秀且有意愿的,甚至能直接留下来工作,也有部分学员在远家的扶持下开设了自己的染坊。久而久之,染布成了明月村的一张招牌。

他们还投资当地的生态农业,比如“丑柑”种植。雇佣本地村民,特别是女性,为她们提供能兼顾孩子照顾和农活的工作机会。而远家的到来,也吸引了不少同频的新村民——他们来此开咖啡馆、工作室、民宿等等,逐渐形成了明月村独特的“新旧融合”的氛围,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以它的活力,不断吸引新的能量加入。

正如宁远所说,一个健康的社群,不是停留在分享或陪伴上,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这句话,用来总结明月村项目以及远家构建的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社群”,再精确不过了。这里不是虚无的乌托邦,如果一定要用一个理想主义的词汇来形容,可能更像桃花源,人们来此共同种作,而后有了自己的良田美池桑竹。它不是一个一开始便本着清晰的商业目标而去的社群构建,而是先构建了自己的关系网络,再从中生发出有价值的事与物。

所谓的关系创造价值,这大概是极有说服力的范式。

 

地产这个传统行业,如何破局

“品牌不是企业自己说的,而是用户之间互相说的。”

面对房地产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感知度肯定无法和一般消费品比。但万华,或者说他们打造出来的麓湖是具有品牌效应的。其中,“社群”是一个最鲜明的特征,是不少地产同行乃至“外行”都想要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不过,就像营地会的井凉在自己的分享中提到的那样,做一个动作就能获得大结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麓湖或者说万华的成功,是无数的动作汇总成了最后的结果。

在此次大会上,万华投资数据运维部和用户运营部负责人刘枭,以麓客+小程序为切口,在分享他们如何于线上平台构建真正的用户链接之余,也让现场听众看见了万华的模式得以成功的底层逻辑。

会员体系,是不少商业地产、酒店等,都在做的事。数字平台这个方法虽然常见,但你细想一下,你愿意在当中花时间、吸引你自主点开(而不是在服务员的指点下为了领一张优惠券而点开)的有几个?就结果来看,麓客+显然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自2021年上线后,它已有注册用户327万多。业主层面,每天有4000+业主高频使用,且高活跃业主占比逐年递增7%,3年就从25.8%提升到39.7%。商业层面,在地商家越来越多地将营销费用投入到麓客+上。活动板块,用户的参与度也获得了极大提升,每月有3万+高粘性用户在活动板块流转。此外,他们的自主积分系统“麓豆”,在2023年10月上线后,已吸引了76万会员。攒麓豆,花麓豆不仅让用户和麓客+的绑定更加深度,也让麓豆成为商家首选的用户激励手法,于这个系统内部形成了正循环。

在主力论坛上,刘枭分享了一些他们做麓客+的底层思路、原则和做法:

1、以“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用户,不是把品牌置于用户之上,满足用户,也不是把品牌置于用户之下,而是将用户视为品牌共同成长的伙伴。

2、外部渠道只做细分垂类生活方式,无法解决不同业态壁垒打通的问题,建立内部渠道就是为了有效引导用户对麓系生活方式形成整体认知、跨越壁垒。

3、比好评更重要的是“互动率”。

4、相比强刺激带来短期反应,良性机制才是驱动长期发展的引擎。

5、尊重用户真实声音。用户视角为我们补足了许多的运营细节,也驱动我们不断深入了解线下场景的内容。

6、想做好社群,首要不仅仅是找到一个资源、背景、经历多厉害的运营,而是要先明白,人是为何聚集到一起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去这家店,经常去的核心动机是什么。

7、用户信任即品牌。品牌不是企业自己说的,而是用户之间互相说的,是与用户从交易关系转向信任关系。

 

“楼盘创新的源泉,实则是对存在冲突的家庭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房地产是一个庞大且传统的行业。它就像一艘巨大的邮轮,想要调转方向,做出创新和突破,其难度比轻量和新兴的行业困难许多。你需要打破的不仅是行业长期积攒下来的“限制”,抵抗这个庞然大物的惯性,更困难的很可能是要从底层观念和思维上,扭转认知。

这种认知扭转,不仅要发生在从业者身上,也需要从业者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产品、实践,去影响消费者。实效顾问创始人、观念研究院主理人吴昊在主力论坛上的分享,便是在尝试做一件扭转认知的事。

论坛一开始,吴昊就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生活现场,最好的房子未必是最好的生活。一间各方面硬件条件看起来都很优秀的500㎡大别墅,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单身人士来说,太空旷,卫生维护也很费劲,孩子尚小的三口之家,孩子爬上爬下有安全隐患……因此,“喜欢的未必是合适的,合适自己的自己并不知道”。

作为长期关注房地产并著有《生活方式》《需求制造》等14本专业书籍的行业深度研究者,吴昊说自己从业24年,一直被误解为地产人,但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实则是为家庭组织寻找空间解决方案的人。

今年年初,他做了一件“小”事,把两家实效的名字都改了一下:实效房地产营销策划,更名为“实效房地产顾问”;实效科技则更名为“实效空间建筑设计”。从营销到顾问,因为楼盘需要一条线拉通的思考。而空间设计,则是为了尝试一条传统设计院没做的路——关系场设计,根据家庭关系的发展,设计最优空间,“在土地既定的前提下,选择不同客户需要提供不同的关系场和超级场景,成为营销的武器。”

他提出,楼盘创新的源泉实则就是对存在冲突的家庭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一切商品,都是“角色道具”:买房,是因为组建家庭后,有了若干角色身份。家庭组织每一次进化,都让彼此关系产生迭代,从而需要更有效的空间。与之对应,当家庭不再发展时,人们购房的欲望就会下降。

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总结出了49种家庭状态,根据不同的家庭关系、家庭状态做出对应的“家庭关系场”,进而解决他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这当中,在吴昊看来尚有许多可发掘的空间,“创新很难,是因为住宅的空间功能就那么多,面积又被限定得很死。但是,如果将关注点从功能转移到‘空间事件’,则住宅创新可能性就无穷了。”


最后,卖衣服、卖内容和卖房,显然各有自己的逻辑,但他们却能一起坐在CCC成都社群大会的现场,就着各自的实践,畅聊“关系”带来的改变和价值。你并不觉得太违和,因为当我们讨论“关系”时,我们实则在讨论我们最本质、真实的需求,它可以是一衣一饭的日常小事,也能是置业安居这样的人生“大事”。

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看,“关系创造价值”这个主题,它并不是大会生造的概念,是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且很有可能将长久、持续地发展演进下去,因为关系的建立、重组,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而从中能生发出什么新的价值?这次大会可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能够成为推动更多思考、变化和创新的小小始动力。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现在看电影,都只看进度条了嘛?
    当天才设计天才
    by 秩秩
    4 评论
    108 赞
    2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