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的石家庄、许昌不慌、泉州拖鞋,爆款文旅有公式吗?|小趋势观察眼
刚入行的时候跟文旅宣传的case,天真地以为把网络上的材料包装下,再蹭个热点,就能做得大差不差。直到走遍当地知名和无名的地方,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出几十万字的记录,逐渐看懂了那些心照不宣和潸然泪下,才终于明白"城市叙事"为什么难做。
想要挖掘出本地人的共同记忆不容易,浓缩成短短几分钟,更难。太客观怕失了温度;掺杂的个人观察太多,又担心带来了偏见。
但我们依然会被一些片子打动,甚至因此标记出旅行的目的地。这次我们找到三个打造过爆款地域叙事,却风格迥异的创意团队,问问他们是如何讲述一座城市的。

时差岛:如果有绝杀,一定是文案和信息密度
受访者:时差岛联合创始人马志科 Zeke
2018年,时差岛走入大众视野。随着《丁真的世界》《杀不死的石家庄》等作品接连出圈,时差岛开创的“大地演讲”叙事方式,以上帝视角、电影质感、深度全貌等特征,逐渐成为文旅短片的代表性存在。
几年过去,尽管“短平快”风潮迭起,他们却更加笃信:只有扎实的文稿与紧凑的信息编排,才能长久地留住观众。
Q: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创造了“大地演讲”这种内容生态?
A:我们是从2018年开始做公众号,2020年开始尝试慢直播和视频。那时候我们注意到,虽然好像没有人不喜欢旅行,但大众对于很多目的地的认知还是模糊且带有偏见的,也不会像关注娱乐八卦那样,持续了解一个地域。
同时地理类和旅游类媒体式微,大家都在讲“人与人的关系”,大众也更爱看故事,情感与生活方式。而我们希望专注在人文地理这个领域,并采用了“大地演讲”这种相对上帝视角的通识性内容,聚焦“人与大地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所有创作的母题。时差岛,就是用时差的眼光去看世界,既指物理空间,也指不同的文化。

Q:听说团队坚持“all in one”的写作模式,这如何理解?
A:all就是写全貌,从自然、地理人文、生活方式、地域性格等五到六个维度去写。one,就是把它浓缩成3000-5000字的文案,并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除了文案,也会运用听觉视觉和特效,让同样的时间内信息浓度更高。
这是基于内容和传播两个层面的考量。通常社交媒体视频的传播周期在三到五天,之后播放量会递减。但我们写的是集大成者,用户在未来的五个月或者是两三年的时间里,想了解某个地方时,都会找到这篇读物集合。以石家庄这条为例,几天内视频号播放量达到了10W+,但过了一年,播放量也从700多万涨到了1500万。
大地演讲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借势于某个热点,而是独立成为一个慢热的内容。

Q:当维度很全的时候,如何确保“ one” 足够浓缩?
A:首先,不可能有一个词来代表一个地方。
这一定是基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但我们可以基于足够多的客观样本。3000字的视频文案,诞生过程是复杂的,有案头调研、实地采访、专家访谈等等。逐渐压缩再压缩,到创作中后期才慢慢浮现出来一个“one”。
第二,这个词是相对比较的。
写石家庄时,必然要拿它跟河北其他城市、其他省会城市做横向比较。《杀不死的石家庄》借用了万青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名,是因为这个城市倔强、打不垮的气质用这个词来形容最恰当。《重庆的神》,则是通过与武汉、成都、长沙等城市做横向比较,发现再找不到另外一个和重庆一样“神叨叨”的地方。

Q:怎么看待主讲人在大地演讲中的作用,选择上有什么标准?《重庆的神》,王一通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团队怎么确定他可以代表整个重庆的气质?
A:从大地演讲的文本创作方法来说,观众对视频内容的信任,本质上源于文稿的兴趣。主讲人更像是个导览人,戏剧性的表达会帮助用户理解内容,给短片增色。但在大地演讲的模型中,宏观视角和扎实的文稿仍是最重要的。如果内容好,即使是全素人,也会有千万播放量。

《重庆的神》是我们今年在大地演讲系列基础上,做的戏剧化表达新尝试。相对大地演讲all in one科普向,它更为本地人视角。在这类影片中,主讲人本身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了。在为《重庆的神》选角时,我们和客户共同选择了王一通,是因为他在气质上非常契合“神叨叨”的感觉。
 
但对于短片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绝杀。如果有,一定是文案和后期的信息密度。

快手:看见「被忽略的大多数」,聚焦鲜活的普通人
受访者:快手平台市场部We我们工作室
今年是快手「500个家乡」IP的第八年。诞生之初,这只是面向当时快手500名员工的关怀向IP,随着快手生态的发展,他们将讲述对象转向平台的广大创作者。从第四季开始,快手We工作室接手IP创作,陆续推出《柔软的铁岭》《大连人要赢》《烟台自在》等系列短片,屡屡刷屏社交媒体......
几年来,IP出品的形式不断变化,却始终有股强烈的快手味儿。因为这些作品,过去「被忽略的大多数」中线城市被逐一看见。拒绝宏大叙事、回归鲜活个体的创作视角也让「500个家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Q:为何两季都将目光聚焦在被忽视的中线宝藏城市?是如何筛选的?
A: 我们没去追已经很热的城市,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基数庞大、却常常在主流声量里隐形的中小城市。一方面这跟快手普惠温暖的品牌基因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看到的市场空白——真实多元的中小城市有着巨大潜力。

我们会基于平台角度综合考量目标城市的社区大盘表现,快手家乡主讲人的适配度等,作为一个以旨在挖掘家乡精神为内核的IP,我们也会着重考量城市本身所能提炼的气质是否能与快手站位中国,想要传递的品牌心智相契合。城市本身的认知度、基建规模是否能承接住后续传播带来的流量等,也会纳入我们的筛选维度。
Q:通过这些年的尝试,团队是否能总结出打造爆款地域叙事的关键要素和做法?
A:无论是从内容本身还是传播策略出发,成功的地域叙事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关键点:本地人买单并引以为豪,外地人感兴趣并心生向往。
在初步划定城市以及关键词后,我们会深入当地,重点访谈具有表达能力的高线人群,并切身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证实或者证伪。以许昌为例,团队从收集的资料提炼出的标签是侠义,但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本地人对侠义许昌的认同感并不强烈,反而那种对生活的不慌不忙才是许昌人心中的主线。

这正是我们坚持田野调研、走入街头跟居民深度对话的原因。只有这样,地域内容才能立足、获得内生动力并抵御同质化。同时,故事不能只停留在地方特色,更需要提炼出超越地域的、具有普世吸引力的情感价值或精神内核。
能够回应时代情绪,才能让地域故事拥有更普遍的吸引力,并转化为持久的IP影响力。
比如《许昌不慌》,就是洞察到了当下社会的紧绷与焦虑情绪,并放大了许昌这种中线城市独有的、对抗时代焦虑的松弛感,为疲惫的当代人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解法。

《保山不恼火》也是这样,保山人用茶、酒、咖啡三杯浇灭生活的火气,这种处世哲学适用于每一个急躁上火的人。很多人看完片子后,四处求保山旅游攻略,这也印证了我们通过地域叙事提供的这种情绪解决方案,恰恰是当下社会迫切需要的稀缺品。


艾迪因赛:兴趣是深度的入口,我们的使命是“引流”
受访者: 艾迪因赛首席创意官李拜天
让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站在镜头前道歉;倡导反向旅游,让泉州的拖鞋一鞋难求,来自厦门的创意团队艾迪因赛,拥有另一种文旅营销思维。在他们看来,短暂的病毒传播和长久的城市记忆符号不冲突,轻喜剧的处理方式也能让人们记住一座城市的特点。
Q:这些城市符号是怎么选出来的,比如泉州的拖鞋,邯郸的武安拽面、气布袋和驴肉香肠?
A:简单地说,线上“冲浪”+线下“扫街”。
线上“冲浪”:就是钻进本地人的生活圈子里去。比如在泉州,我们不只看官方推荐,更爱看本地人凌晨两点在哪个小巷口吃面线糊,看他们周末是去咖啡馆“摸鱼”还是去庙里“求签”。线下“扫街”:团队会直接“空降”当地,进行“地毯式吃喝”。像邯郸的武安拽面、气布袋,都是我们在街头巷尾“吃”出来的共识。
能让本地人排队、能让游客好奇、并且能用一个动作或一句顺口溜说清楚的东西,就是好符号。
为什么是“拖鞋”? 因为我们发现,所有对泉州的赞美,最后都指向同一种状态——“不想走了,想懒在这里”。而“拖鞋”,就是这种状态最直接、最叛逆的实体化。

Q: 艾迪因赛出品的许多片子都被网友评价有共鸣,也获得大量自来水。团队是如何设计爆点并拉动分享的?
A:设计?那多没劲呐。我们不“设计”爆点,而是“挖掘”情绪开关。内部有个方法,叫“嘴替法”。比如在邯郸项目里,大家其实已经对“文旅卷疯了”感到疲惫了,那我们干脆就用“凡尔赛道歉”的方式,替大家把这种微妙的情绪表达出来——“天啊,这么大胆吗?真是抱歉啊!” 这种幽默和反差感,就是情绪的开关。
至于推动分享,我们追求的是 “社交货币” 。用户分享《泉州漫游》,等于在说“看,我懂这种慢生活”;分享邯郸道歉,等于在参与一场全网玩梗的狂欢。我们只是提供了那张“入场券”。”

Q: 怎么确保作品具备持久的影响力,而不是单次爆发的病毒性传播?
A:短暂的病毒传播是项目结果,不是目的,我们的核心是为城市创造一个“记忆符号” 。现在大家想到泉州,“拖鞋”已经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趣味联想。这个符号本身是有长期生命力的,它可以在未来被迭代、被延伸。我们不是在做一个15秒就过时的梗,而是在塑造城市的“性格切片”。
至于为什么不选择更深度长篇的形式?我们相信 “兴趣是深度的入口” 。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是深度,但它需要用户主动迈过很高的门槛。我们的短片就像一颗包装有趣的“糖”,先要骗你“尝一口”。很多人因为“拖鞋”对泉州产生了巨大兴趣,他们自然会去搜索更深度长篇的内容。

Q:各地文旅对短片的核心诉求有什么不同吗?
A:如果把各地文旅局比作学生,那大概是:
“优等生焦虑型” :比如西安、成都。家底厚,名气大,他们的诉求是“如何优雅地凡尔赛”。
“潜力股奋起型” :比如我们合作的邯郸、泉州,以及许多黑马城市。他们宝藏无数但声量不大,他们的诉求非常直接——“快!告诉我怎么才能像淄博/哈尔滨那样火出圈?” 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发癫”。
“文艺青年型” :一些生态或文化极其独特的目的地,他们更在意“如何不喧哗地表达我的美”。
但抛开差异,我们发现所有文旅局的核心诉求都可以总结为 “三要”:要话题(上热搜)、要人流(游客来)、要好评(别骂我)。
不难发现,“文旅营销”其实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
一部短片,一个小吃主理人、一句横空出世的网梗,都能让无名小城一夜爆红。表达可以宏观叙事,可以细微个人,甚至可以抽象整活。恰恰是这些不同的视角与声音,拼合出一张张立体动人的城市名片。
但剖开形式各异的外壳,内里始终是旅行的本质:人们渴望从日常轨道抽离,完成一场短暂的情绪自救。正因如此,无论是哪种风格,创作者都需要敏锐地捕捉这种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这个过程,既需要大量的调研查证,也靠灵光一闪的创意,更离不开与文旅部门的默契配合。
这几年,你看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文旅宣传片?又是否为它奔赴过某个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