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好人,打牌总爱出老千啊
最近刷到《比天堂还美丽》这部奇幻剧,讲述80岁过世后的女主在天堂和深爱的丈夫重逢后的故事。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女主。她生前以放债为生,哪怕面对一些看似贫苦的人,也会“毫不留情”地收回他们应还的债,甚至借钱的人过世了,也要到对方灵堂里向他女儿要钱。
这样的人,却上了天堂。
随着故事推进,老太太的另一面也逐渐展开。她不仅毫无怨言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几十年,收养了借债人可怜的女儿,还出钱给过世后无人问津的孤女办丧事……而实际如此善良的她,到了天堂后又因说粗口等“恶事”,集齐6颗“葡萄”(一种天堂的警告方式)被短暂地打入了地狱。

女主是个好人吗?从照顾丈夫、养女的角度去看,她可太是好人了,可要债要到人家灵堂上去,似乎无论如何都很难说是一个“好人”做出来的事。
这一角色设计,和珠宝品牌Yes支持的慈善基金会近日推出的广告《Good People(好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别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就放弃做一个“好人”。
一个“人无完人”的简单道理。想要做一个好人,并不一定要是个“完人”,你虽然爱偷朋友的打火机,但不妨碍你是那个给予残障女性温暖照拂的人。
当然,最妙的还是结尾,否则这支广告可能要被踩过狗屎和吸过楼道二手烟的人们喷死。
虽说因为一些“小坏”就全面定义你“不是个好人”不太可取,但没素质的事儿,还是能不做就不做吧,否则,你丢出去的回旋镖指不定哪天就飞回来了,比如,那坨你没捡的狗屎。

今天,越来越多慈善机构、公益基金都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慈善”这个隆重严肃的词面前,普通人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残疾人、流离失所的人、无家可归的猫狗、被塑料缠绕的海龟……这固然能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但面对巨大的苦难和困境,人们也很容易自觉渺小:啊,让更有能力、更好的人来做这些事吧。
因此,很多相关组织开始尝试更轻松的表达,让这件“大”事变“小”,就像Yes这支片子。
不必给普通人戴高帽,不用赋予他们救世主或圣人的称号。因为,除了天真无邪的孩子,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拯救世界的宏愿,也自知无此能力。但,做一个有点小瑕疵好人,还是可以的。套用一句互联网过气段子,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是个好人。
是啊,为什么不能是呢?
最后,当我们允许自己是个并不完美的好人时,是否也能给予其他好人一些“犯错”的空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