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书,非得在陪我散步的时候看?”
“我们要散步,我们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约莫半个台北那样长,约莫九十三个红绿灯那样久的手牵手。我们要不涉核心相亲相爱,走整个城市……”
读李维菁《老派约会之必要》,恋不恋爱不是重点,对“秋天第一场散步”的幻想才是。但要想拥有最佳散步体验,“散步学”是绕不开的学问。
虽然被戴上了“学”的高帽,但却不影响它很通俗可爱——只需以更考究的目光在路上随地大小瞧,譬如窨井盖上奇怪的图案、从未走过的陌生坡道,甚至是小狗便便的常见形态……路上的一切,皆可被收入寻宝图鉴。
眼下正是适合散步的季节,但你先别急,出发前,请带上这些“入门教材”,让散步更有滋味~
香港镜头:黄宇轩姊妹篇
除了旅游攻略,我们还能聊什么?
香港,J人旅游备忘录里一座可大可小的城市。
大是指感知不完的文化厚度。既能流连中上环的繁华和西营盘的烟火,也能徘徊在深水埗到旺角一路的书店,或混迹于各种颇有年代感的影院、唱片行、酒吧。
小是指城市体量。在“来香港玩5天1w够吗?”的游客帖下,评论区赫然写着“唯一的难度是玩满5天”的调侃。
再加上公共交通出了名的贵,这座城市便成了“散步学教案”首选。
从2020年创立YouTube频道“怀疑人生就去散步”起,城市研究学者黄宇轩就开始用镜头记录香港城市的微小脉络。下面两本由他操刀的“教材”,就如数家珍地展示了他的散步心得。
《香港散步学》
作为保姆级教程,《香港散步学》贴心地为citywalk爱好者拎出了10条路线、100个地点(P人还愣着干嘛!)。不过,黄宇轩并不期望这本书成为大家照本宣科的“僵尸地图”,而是期望大家能怀着“尽情迷路”的心态走上街头。
“这十条路线、一百个地方,可以说只是个框架,是外出散步的邀请,它们包含我走在路上时让我兴奋的东西和触发的各种联想。 「散步学」的真义却是,带着这些框架走在街上的你,绝对会在散步时遇上我没有提及的各种事物。”
书中还总结了散步学的“三种关怀”,颇像是禅宗悟道的三层境界。
“第一种关怀,是练习出一种「Mode」——走在城市里头,有办法「开眼」和打开所有感官,忽然金睛火眼,「见到」最多。”
“第二种「散步学」的关怀,叫作「你不能踏入同一座城市两次」——享受完“看到更多”的趣味后,就可进一步察觉眼前的空间: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期间限定”的东西忽然存在、有什么在诞生和有什么在瓦解⋯⋯享受“看到变化”的趣味。”
“第三种「散步学」的关怀,我叫作「街道意识流」,即是一边行,一边遇上各种事物时,脑里也一边有持续涌出来的想象与知识,不只是「看到它们」。”
跟着黄宇轩的感官走,即便是人潮人海的嘈杂街头,也能沉浸心流的体验,感受人与城市空间的连接。
《城市散步学:以香港作为起点》
成功走出新手村后,这本《城市散步学》就能给你上一上强度。它以人类学、社会学的口径总结出“建筑”“路径”“空间”“物件”“信息”“自然”六种维度,为“散步”拆解出了一套万能公式。言外之意,不止香港,任你去哪散步都能搬出这套答题思路!
当然,理论化的章节里也不缺故事感和人情味。
“当我们在平地上发现鲜为人知的路径,固然是迷人的体验。但「隐藏」的路也是相对的概念——你没走过的、不知道存在的,这条路就足够幽秘了。 就像我一直难忘多年前,在大坑东游乐场附近的棠荫街发现一条山边小路时的快乐。 我们可以珍藏这些另类道路,多与朋友一起散步,让他们在城市中与不常被发现的路相遇。”
比起具体的路径,以香港为样本的《城市散步学》更像是一面镜子,为身处不同文化空间的读者折射出重走城市的多种可能。正如它时髦的封面——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能尝出被夕阳腌渍过的味道。
上海地图:现代文学散步
一座摩登老城,一间文坛旧书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老上海的文人还没见识过学术酒吧,但身为“远东巴黎”,当时这座城市的摩登艺文氛围,一样喂饱了他们的审美和情怀,也喂养出不少惊世文采。
因此,区别于众多散步学样本,上海最好逛的地图一定是过去式的。行至上海,就像推开一间上世纪的书房。旧人、旧事、旧址、旧梦,跟着在这里生活过的文人走一遭,完成一场从现代生活逃离的“时空散步”。
《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
如果只能选一位旧人来回味上海,那一定是张爱玲。
她的笔尖紧随着人生轨迹,最颠簸起伏的前半生都紧密地与上海缠绕在一起,而上海也足以被唤作“她的城”。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城市行走书系”里,《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便是最好的印证。
小小一本口袋书,不仅体型上“散步友好”,内页还贴心置入了一份手绘地图。
以张爱玲在上海四大区域的生活足迹为线索,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追寻个体的际遇,令人动容。书的序言里有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最初也许是为爱情而作,如今却同样击中了偶然翻开这本书的人——这一场在旧时空的散步,同样是一次千万年中的偶遇,不早也不晚。
张爱玲梦女必入。
《上海文学散步》
透过一个人能望见城市的某一侧面,那么一群人呢?
同样以文学情怀为散步的底色,在蒋俭的《上海文学散步》里,你能饱览旧上海盛极一时的文坛风姿。
以城区划分,散落在书中的48位上海文人故事,像纪录片题材的单元剧:不论是郁达夫笔下在北外滩生长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钱钟书在复兴中路留下的《围城》,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地标,文字瞬间覆上了温度与色彩。正如简介,这本书就是散步学教材里“一部独特的现当代上海文学小史。”
当然,前期的编写工程无疑更加艰巨。与现代化的城市浪潮逆行,一次次拿着老照片辨认旧址,即使上海街头还保留了一些故居石碑,更多的景象也只能借文字隔空触碰,这让亲身走访考证的蒋俭时常感叹今非昔比。
不过只要心无挂碍地迈开步,未必不能拥有明快的体验。那些鲜活的过去,一定让破旧的梧桐老巷都变得灵动起来。
日式手账:路上考现学
被大地震启发的大人,在街头体验童真
要说正儿八经把“路上观察”当学术来做的,还得追溯日本的“考现学”。
考现学,顾名思义,是相对于“考古学”衍生出的对立概念,研究发生在当下周边环境中、与日常息息相关的“现在的”艺术。
《考现学入门》
如果你手头颇有点预算,今和次郎的这本《考现学入门》就是next level级别的藏书。
作为日本考现学鼻祖,这本书已经绝版,在港台图书市场更是被炒到了千元人民币的天价,但好在,万能的互联网还能捕捉到关于它的少许踪迹(且先尝个味儿吧)。譬如下面这一段颇有意思的内容:
书中第三章,井之头公园的“春天野餐”与“自杀场所分布图”的标题紧挨着,鲜明的反差感不由得引人深思。
翻找豆瓣书评,果然能发现这样一段真实感触:
“井之头公园自杀场所分布图这一节,非常奇妙。大概只要是存在足够久的公共设施,很难不与自杀的人类扯上关系。想起去长沙的时候,从跨江桥上经过,发自灵魂的感慨到,真是个适合自杀的地方啊。”
因为人的情感联结,原本只以名字和空间存在的城市一角,才被赋予了不同的想象和语意。有人在这留下欢声笑语,也有人在樱花盛放的光景里选择了人生的结局,散步的滋味也变得斑斓起来。
《路上观察学入门》
买不到“失传”已久的《考现学入门》,那就快把《路上观察学入门》收入囊中。
作为一本很有魅力的旅行读物,书中的这句话总会随机戳中一个路人:“现在这个时代,神都隐藏在路上。”
很难想象,日本考现学的灵感其实来自大地震后的景象。
“在这之前,人类社会文明大概像五重塔一样,层层向上堆叠。但大地震把这一切全部归零,原先井然有序的各种物体全都推在地面,这跟我在垃圾分类场感受到的新鲜感很像,屋瓦旁有婴儿车,旁边露出一口时钟……”
暴力摧毁了秩序,让万物变成了灾后垃圾,但这也给了人们机会,重新审视这些周遭熟悉的景象。假如杜尚的一个签名便让小便池化身轰动世界的艺术品,那么街道上的这些所见所闻,是否也能换一种角度,把它们视为某种“现代艺术”……
wait!别被高浓度的学术感吓退。
其实,这本书还有“小学生手账”的可爱一面。作为日本“路上观察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林丈二就在书中留下了他的大作:
跟踪邻家的狗狗,是要观察些什么?然而没人能猜中他的脑回路。
“可以观察狗小便时是抬哪一只脚。 我曾试图调尾巴卷的方向和抬脚有什么关系,发现两者原来没有什么相关。 看了许多狗小便的现场后,发现有些狗只抬右脚,当左边有障碍物时,会先转个方向再抬脚小便。 当然也有两脚左右开弓的狗。 ”
试问多可爱的人,才会连“散步道具”都有这么多讲究?
看到这里,绝对会有种“他们在一本正经说瞎话”的怀疑。其实一开篇,这本书就已经坦白了人类热衷路上观察的本质,“以无用的事物为乐,冠上艺术的名义最轻松。”
但这不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吗?
带上童真与好奇重走街头,向着简单快乐的目的地“返航”——“像我们这些人既当不了神,也成不了外星人,不过大概还可以重返少年时代。”
“在十月初旬下午的某刻,如同勤奋吐丝结网的蜘蛛一样,没有目的地漫步在本所深川街头。”如今和次郎所言,一场简单的散步所织出的网,能够兜住附近的生活。不论是下定决心要去拥抱一棵银杏或梧桐,还是和喜欢的人来一次不设目的的城市冒险,都会是散步的好由头。
这个秋天,请在感到“就是现在!”的那一瞬间,带着轻盈的目光出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