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家直接开麦:又酷又日常的作品是怎么练成的丨全时漫谈

“附近”也可以作为创作方法

“数字艺术可能需要写很多程序,用到庞大的数据库,经过很长时间的渲染,但这些都是技术和体量,并不意味着内容也要很大,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尽管数字艺术常常和元宇宙、虚拟身份这些高概念捆绑在一起,Shane Fu也并不认为二者绝对划等号。


在Shane Fu的创作中,也格外关注与真实的城市生活想贴近的内容。他最开始被大众所熟知,是作为最早用MR的方式,在真实世界的场景上叠加虚拟景观的艺术家。他塑造了一系列奇幻的街景(dreamscape):当你认为地标建筑是视觉的中心时,他偏偏要把目光投射到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街角;当你认为橱窗不过是商家最无聊最自恋的展示时,他却让一枚热气球从这里徐徐升空;当你认为荒芜的院子缺乏浪漫时,他又在这里种下一片软绵绵的云朵。
 

Shane Fu在创作对象选择上,比起宏伟的建筑,他更青睐将小的、落灰的、有痕迹的街角:“我对空间的要求是——以普通人身高的一般尺寸来做贴近。要去抓那些日常中很容易见到的东西,比如一个小两层的楼,街道转角的一个小小地标,一个邮箱。以摩天大楼为画布和背景,会让我觉得有一种‘失去’的感觉,它并不真实,离我们好远。”同理,创作作品、实际取景时,Shane Fu也喜欢用“手机”作为拍摄道具:“我追求的质感是去精致主义,具有随机性的。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神奇的东西,第一反应一定是:拿起手机,赶紧拍,对不对?”

 

艺术家如何与AI“好好相处”
 

如果说街景代表着一种呈现真实、注重实体在场的创作感受,那么AI创作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其B面——完全借助想象力,并且打破过往经验。意外地,Shane Fu对此并不持“二极管”的态度,相反他非常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向大家展示最近关于AIGC的新尝试。但关于创作的尺度,亦或者说如何更好地利用AI而不被其反噬,他也提前定好了4条严格的创作原则:
1)简述概念;

2)工作中完全不使用AI的部分必须大于50%;

3)不在Prompts(AI指令中的文字信息)中提及任何艺术家或工作室的名字;

4)坚决不回Instagram上的恶评。

大众舆论场里关于AIGC的争议,无非是想象力的优先级,以及如何界定原创等边界感的问题。我们能从Shane Fu的创作标准中看到他与AI“博弈”的过程;而提到后者,他也向我们分享了一个抽象又惊悚的经历:他曾在Instagram上,发布过一个给燃烧的汽车灭火的练习作品“灭火器”(Fire Extinguisher,2023),后来被人将信息篡改为耸人听闻的场景,并在其他平台发酵成“一个事件”——因为过于逼真而被认为是“现实”,又因为“超现实”的元素而被判定为“暴力”或极端行为。殊不知一个小小的转发按钮,却带出了这种以数字艺术为载体、以社交媒体为阵地的新型创作方式,背后的真实与虚拟、应用及伦理。


AI能否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是利好还是隐患?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可以从个人的、具体的层面去把控“尺度”;但对于形而上的趋势,他却声称自己也没有答案:“人工智能对于我,只是一个驯化、获得和应用的工具。当一切都在发展时,工具又怎么会停下来呢?未来会怎么样?我也无法预测。”
 

 

屏幕是数字艺术的非必要条件
 

艺术无法量化,也许载体更为可感,但NOWHERE甚至认为:数字艺术可以和屏幕一点关系都没有。


“NOWHERE成立的第一天,我们就确定了,不生产视频素材。屏幕只是各种媒介中的一种,它也可以不是平的;同样的,木头也是一个媒介,水泥也是一个媒介,甚至是纱窗、纱帘也是一个媒介,它们带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核心问题是,去想最终要给消费者怎样的信息?希望他们收获怎样的情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最合理地去传达这样的信息?而不是成为传统意义上的digital content工作室。”


NOWHERE的作品,打破了关于数字艺术的许多刻板印象:屏幕的存在感几乎消失了,甚至于多数时候,五感中最忙的都不是眼睛;其次,没有“技术流"的炫技和压迫感,实现方式只是一场游戏、一次体验;同时,它亦消解了许多人苦苦追求的创作者气质,叙事脚本开放之后,没有经过数字艺术教育的普通人,也能快速地参与和互动。这种让技术成为工具化而非主体化的工作思路,让他们的作品有了更多与品牌商业相渗透、面向大众市场的机会。
 

项目:新动境
项目:蕉内pop-up(2020)
项目:nike phantom(2023)
项目:PAC-MAN PROJECTION MAPPING(2019)
项目:LBJ17互动球场(2019)

被包裹进“场景”的数字艺术

 

当“屏幕”这一迷信被破除之后,相比接下来的问题你也已经知道了答案——是的,数字艺术不光能看,还能摸、能闻、能玩。长于营造场景的NOWHERE无心教育大众,因此即便你去随机采访一些深度参与过活动的人,他们也未必会定义自己刚刚参与了“一场数字艺术活动”。

早期NOWHERE与万代南宫梦合作的“吃豆人投影映射”(2019),将他们擅长打造场景、注重情绪体验的品牌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NOWHERE复刻了万代南梦宫旗下经典IP“吃豆人”游戏中,玩家对战的模式。以大型3D投影的方式,将位于上海长宁来福士广场的古建筑教堂及户外广场,变为游戏场域;并将游戏的要素和组成部分放大至25倍,情怀杀之余+现代新体验双管齐下。没有多余的营销话术,但凭这场14天梦幻般的快闪,重新证明了品牌的跨世代吸引力。

NOWHERE和NIKE的长期合作,也彰显了他们对产品如何打动消费心理的思考。NIKE Motiva新品系列的上市推广,被NOWHERE转译为了一种关于迸发城市漫游的灵感之旅。它们以街区、城市、社区、花园为锚点,加入鸟叫与虫鸣、车流与鸣笛、人声与市井,进行颜色+声效营造,在走步机上诠释“步履不停”的概念。NOWHERE希望通过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表征一种生活方式,拉近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

对于NOWHERE而言,技术或者艺术只是场景中的一个环节,最终能获得什么,一定与人的感性有关。可以是“让大人看到童年,孩子看到当下”,也可以是“穿鞋,下楼,更多拥抱城市和自然!”。

NOWHERE Room Tour 视频

 

 

各大趋势报告都提到“数字艺术是新的未来趋势”,这一点是否成立?这对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

Ryan:作为从业者,我并不觉得它是突然出现了、突然流行了,但我可以感受到的是,从我们刚开始做设计到现在,设计师的工具变化了,它不仅是纸和笔了,已经是软件和代码了,从在画布上创作变成了更digital的方式。工具升级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物联网发展带动的新的硬件升级,同样也是受众的习惯改变、感受信息的方式改变,随之而来促成的工具优化。昨天刚发布的技术,今天我们就能直接应用,甚至这已经成为我们流程的一部分,工具缓冲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我们对所谓的“趋势”越来越不敏感。但趋势肯定是有的,我们对一个技术的了解时往往是后端的,而消费者看到的是前端的一个画面,一个UI。举个例子,消费者以前手势识别/人体识别用的是kinect这样子的硬件,现在用的是AI,他们对此是无感的。但对于从业者来说,硬件变了,底层的技术也变了,二者的认知之间是有缓冲区域的。

 

许多数字艺术创作都把视角对准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这是一种市场的偏好或创作的趋势吗?

Shane Fu & OUTPUT:2024年,OUTPUT推出了全新的DOOH+数字媒介业务,以全球户外媒介大屏矩阵叠加数字内容的赋能,解锁城市公共空间数字地标的运营新模式。因为在我们看来,数字内容与屏幕的结合,进而驱动城市立面进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愿以科技+内容+创意重塑户外媒介的流量价值,升级城市公共空间,以参与塑造智慧城市新风貌。数字内容创作的手段和方式十分多样,虽然大场景、大屏幕、户外屏幕是常见的呈现方式,但也有数字橱窗、数字画框等小体量、小尺幅、室内的呈现方式。OUTPUT在做投放于户外地标大屏的裸眼3D短片方面有充分的经验,同时我们也为Burberry、Dior、Bvlgari等品牌创作过数字橱窗。

 

哪种行业或什么发展阶段的品牌,更青睐数字艺术合作?数字艺术是线上的、虚拟的、间接的,它如何帮助品牌实现“销售增长”这一目标?

Shane Fu & OUTPUT:从经验和观察判断,面向大众的消费类/零售类的品牌/企业会更青睐与艺术家合作;其原因有二,艺术家对于内容的加持可以帮助品牌在销售的过程中提升价值从而有溢价的效应,另外,产品在营销时艺术家可以帮助品牌提升调性和肯定消费者的审美。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在是否选择与艺术家合作更多的不是看品牌的发展阶段,而是从预算倒推落地的可行性以及实际合作后的效果决定。

如今的零售早已实现去线下,实体,直面客户的销售模式。新的技术往往可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机会,而先机优势也会越发明显,数字艺术结合线上营销给到品牌多元化,差异化的优势,这不仅能帮助尤其是零售品牌拉开与竞队的站位,同时也能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好感度。

Ryan:这是一个要做marketing还是branding的问题。如果客户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它有KPI ,要卖货,那我觉得打折促销或者提升用户体验,比花很多钱来投资一个场景/一个体验更立竿见影。如果一个更成熟的品牌,想要建立branding、更好地和用户交流,那我觉得用数字艺术来提升体验,也许真的可以让用户一下子就记住这个品牌。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给NIKE做的“互动球场”。当你走到南京东路,看到对面的NIKE围了很多人,哇,下面所有的人都在看两个年轻人打篮球。然后你也很想去打篮球,然后你排队排到了,然后你去打了一次篮球。你第一次在 LED 屏幕上打篮球,第一次在这么多观众的注视下、在公共场所场合打篮球,而且那天你可能发挥得也很好,得到了一个奖品,还有了一段自己的video。在那个当下,很有可能那个十几岁小伙子,他就会变成NIKE的热衷粉。我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帮助品牌去建立他的一个branding,他的brand image在一些年轻消费者身上,而且这个是点对点,能让他骄傲,或者记一辈子的事情。

数字艺术的兴起,证明我们有更多的能力与勇气去驾驭更复杂的数字化内容,一些曾经困住我们想象力的东西,如今或许能够得到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形成新的知识门槛和数字鸿沟,奔赴高概念,而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无论是Shane Fu创作中关于日常街道的关注,人们行为动态的模仿,重新回归“日常”和“真实”的追求;还是NOWHERE项目里深入浅出、打破参与门槛,将数字艺术的主体角色弱化,成为人与人“连接”的渠道。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共识: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更多是选择和创作的自由,它能怎么呈现,取决你如何想象;不仅不封闭,不是圈层之间的游戏,反而更开放,关乎全人群、全时间段。


加缪曾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这一期我们也认为,在认知阶段,与其探讨数字艺术在未来能够开出的“空头支票”,不如先从这些数字艺术先行者正在做的事情入手,看看当下、你与我、身边那些的变化,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我们通常会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情绪上感受或是物质上获利到什么程度。而当信息差产生的刻板印象被解答后,也许我们也能更有勇气、更有热情地经营当下、想象未来。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一朵不被看好的花竟然火了60年|品牌兔子洞
    “Marimekko”到底要怎么念?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1 赞
    30 收藏
      拍不完!2T的云盘都不够我存宠物照片!
      拿来参加这个比赛,说不定还能得奖。
      by 鲸鱼鱼鱼鱼子
      2 评论
      54 赞
      15 收藏
        “当完成了童年的理想,童年又变成了理想”|灵感手抄本
        谁说小孩子不能拯救世界?
        by 秩秩
        12 评论
        91 赞
        47 收藏
          把世界看成一个巨大的“Yes but”,创意不就来了丨一周创意速览
          来啦,这周的灵感补充装
          by 緑 midori
          0 评论
          67 赞
          24 收藏
            这则“纯文字”火锅广告,一眼就看饱了
            一组靠“想象”补全的海报
            by 秩秩
            3 评论
            65 赞
            30 收藏
              “一个女人出门时会把房间里发生的一切都随身带走“|灵感手抄本
              什么时候开始读艾丽丝·门罗都不晚。
              by 鲸鱼鱼鱼鱼子
              2 评论
              54 赞
              28 收藏
                环球街角指南丨有了BONUS TRACK,下北泽会成为想要居住的街道吗
                “不要忘记散步之心”
                by 緑 midori
                4 评论
                50 赞
                18 收藏
                  哔!打开小时候的电视机,我又悟了!|清单
                  3岁就懂的道理,怎么才想起来啊?
                  by 阿诚。
                  5 评论
                  59 赞
                  1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