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非要学新闻传播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反碎片阅读#

设计:小马@TOPYS

“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这是出自最近“考研名嘴”、教育博主张雪峰的暴言,当考生父母向他咨询和孩子在报考专业出现矛盾的问题时,他以实用之名向父母和考生灌输焦虑,同时也贬低了文科专业的价值。

报考大学和专业固然是人生大事,与其尽信张雪峰之流,不如自己掌握人生的主动权,通过阅读这样低成本的试错去探索你感兴趣的世界,预习一下那些你可能会面对的新鲜知识——当然还有困难、挑战。

基于这样的初衷,毕业于不同专业、如今做着各种工作的TOPYS伙伴们共同列了一个书单,把自己的“私藏”倾囊相授,想多角度带大家看到一个专业/行业的面貌。我们不盲目鼓吹理想主义和热爱,只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将未知变成已知,尽可能消除决策时的恐惧和犹豫。

当然,还很欢迎如今已在泛创意领域从业的内容创作者、广告人、设计师们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这份书单将在这个暑假为你充个电,保持学习的习惯很重要。如有想转行的朋友也可以通过阅读从业者所推荐的书籍来对齐自己对某个行业的想象。

阅读有时指向功利性结果,让我们获益,有时可能只是让知识冲刷过我们的身心,其实这也足够愉悦了。

*“字太多懒得看”星人可戳这里,一键加购完整书单开始充电。

 


 

如何成为艺术家?

从抄袭和厚脸皮开始(不是

很早之前网上流传着一则生活贴士《你是个大艺术家,你要照顾好你自己》,讲的是要你像艺术家一样郑重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这两本书想告诉大家,其实在创作上,我们也可以无限地接近大艺术家,因此我想为大家推荐两本成为艺术家的速通指南——

《Steal Like an Artist》是一本创作通用的"抄袭"思维指南。书里表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原创。那么,怎么样创作才不算是抄袭?又怎么样从别人那里获取灵感,并运用在自己的原创作品上?就算你不是艺术家,看完书中的10个指南后,一定会被激发出一些创作的欲望。

《Show Your Work》表示:你不用成为一个创作天才,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作者鼓励大家运用各种平台展示自己各种类型的创作作品、创作过程和创作故事,这同时也是成为一个艺术家的道路上,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途径之一。作者说:当你正确地展示出你自己时,总会有一批人会感兴趣。所以尽量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尽可能地踏出你作为一个创作者的第一步。即使成为不了艺术家,也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虽然这两本都是英文原版但别怕!这是两本短小精悍、很好读完的创作启蒙书,配上作者的插图,阅读英文也不会太费劲。

说给空气,

无处不在还是说了也白说?

我认为一门学科重要的不是已知的部分,不是理论、不是事件、不是与真实生活或职业选择确定的联系;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困顿思索、一个得不到答案却永远愿意尝试解答的问题。

传播学其实没有推荐书目可言。因为世界无时无刻发出的声音,我们想要对彼此说的话都是“传播”本身,但如果你想要基于“传播”更好地发问,那我会推荐我读研第一次pre时带来很大能量的书,彼得斯的《对空言说》。

彼得斯认为,交流是无奈的。于是围绕着“人与人交流时如何无损地获知信息”这个希冀,他构建了一个历史、哲学、宗教、文化、法学与技术史的图谱。面对这座巴别塔,人们永远尝试跨越,永远都在失败。而正因这种无奈无法改变,就让这一行为本身充满了勇气。而最后,他又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应过多地关注符号会怎样导致不同的意义,而应更加关注到底存在着哪些原因使我们不能好好照顾我们的邻居和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存在”。

一个学科能不能对你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这很难评;但如果你和我一样,认为这个未来里除了绝对的智识,还需要感性、包容和万物相爱的话,那么面对任何学科中不可避免的困顿思索,相信你都能充分enjoy。

《故事》论述的是独创,

而不是复制

人类需要故事,无论是作为娱乐还是传播介质。讲故事是一种重要且通用的能力,但奇怪的是,即使作为文学系学生,也很少有一门课程能讲明白:“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这本被称作“编剧圣经”的书,就成为我这方面缺失的最佳补充剂。“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熟练剖析一百多部经典电影,透彻地阐释了造就一个好故事的微妙因素。结构、场景设计、人物塑造……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许多相当实用的规则。

更重要的是,他将写作从一种智能训练提升为情感训练,将创作“技巧”升格为“艺术”,向读者传授了一种超越规则的故事哲学。其中对人性的剖析、对现实的洞察、对刻奇与真正的触动之间的辨析,都令人受益匪浅。

忍不住摘取这本书序言中的几句话,作为更直观有力的推荐吧:

“《故事》论述的是永恒、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公式。”

“《故事》论述的是如何精通这门艺术,而不是如何揣摩市场行情。”

“《故事》论述的是对观众的尊重,不是对观众的鄙薄。”

猎奇和窥视成了

一根悬挂在眼前的胡萝卜

看到《邻人之妻》的时候,不由得感慨现在读新传专业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误)。因为人性的某些劣根性,同样、甚至更为经典的非虚构作品《巴黎烧了吗》固然精彩,但是放下之后就很难拿起,而当猎奇和窥视成了一根悬挂在眼前的胡萝卜,更大部头的《邻人之妻》一定让你很难放下。

在作者冷静但极具参与感(因为很多时候他真的在)的表述里,这场关于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伦理巨变的叙事,从大家熟悉的《花花公子》创始人海夫纳开始,到一位按摩院的经理结束,当发现这位经理就是作者本人时,你已经读完了一本新新闻主义之父的鸿篇巨著,同时大概也知道要真正写好非虚构需要有多努力了。

当我们在关心“消费”时,

我们在关心什么?

“日本最流行的消费哲学圣经”,用这句印在书封上、看着就很牛的话来推荐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显然是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不过,我们为什么要关心“消费”?非从业者,能够从中收获什么呢?

实际上,“消费时代”,不是“消费”的时代,而是“人”的时代。我们正身处一个无法避免消费的时代,当我们以为自己在通过消费表达自己时,消费的趋势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消费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价值观念等最显性的表达。

这本书虽然描写的是日本走过的不同消费阶段,但你会发现,当置身庞大的历史洪流时,我们是那么相似,那些曾经发生在对岸的消费事件你一点也不陌生。从家用电器到个人电器,从崇尚西方到回归本土,此时此刻,我们的周遭正在上演类似甚至相同的消费故事。

通过这本书,你会理解,“消费”不是简单的“买卖”,它关乎文化、关乎生活、关乎如何充实地度过时间,关乎人类的欲望和本性……是一件可大可小、可严肃也可有趣的事。

所有的创作都始于缘分

别把《森本千绘的创意诞生实录》当书看,这种自白式的散文笔记就当它是日本知名设计师、艺术总监森本千绘的vlog,其中有她奉行不渝的原则和信念、有蓄积能量的日常锻炼、有创意发想前的思索、有执行项目的行动计划等,能让同行共感,也能让学生和外行看到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创意职场和创作者的生活,你会忍不住一直“截屏”(在书上划线)

虽然其中不太涉及具体的方法论,它并不是一本拿在手里就能用的实用工具书,但其中关于创意工作的感性体会与心路历程是相通的,因此这是一本可以促成自我对话、随着个人成长变化而常读常新的书,所以它几乎没有行业限制或者阅读门槛。正如在森本千绘的观念里,在工作过程中结识他人、接下案子是“结缘”的过程,你我选择专业或职业、转化跑道也如此,若想结下“良缘”,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内心。

无论是哪个行业都有优劣,有人赞颂,也有人唱衰,少一些高高在上、只会说教的爹味老油条,多一些森本千绘这样真诚又敬业的前辈,她的职业生涯和作品会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仍然有人抱持热爱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样我们也会被鼓励到吧?

p.s.其实我更喜欢港台版本的书名《想法诞生前最重要的事》以及王志弘设计的封面

世界没有第二个杜尚,

也没有第二个你

为什么推荐的都是传记,可能是我认为艺术和设计都是无法教学的,每个人的人生和对艺术与设计的感悟都是不同的,没有所谓的高低好坏。看看他们的经历和想法之后,自然理解他们是如何自洽的。

如果觉得杜尚传太厚了,那可以从朱赢椿老师设计的《杜尚语录》开始读,都是精简的一些话语,但非常犀利。当时随手翻开看到的两个字是“独处”,真的觉得做设计太需要独处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设计,有时候可能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可能得做一百个试验。但如论如何,世界没有第二个杜尚,也没有第二个你。

 

不想剧透太多,

欢迎你坠入漫画概念型奇才的世界

诚意推荐动画或插画工作者读一读《方向》和《画的秘密》这两本书,马克-安托万·马修在这两本书里面用了很多透视,镜像,迷宫,多重空间等元素去塑造漫画里的世界,漫画里总是出现抽象符号和图形引导着剧情发展和变化。如果你恰好也喜欢悬疑的故事情节,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会在意结局,顺着做着设定的场景,通过情节所引发的一些不经意的思考,你会觉得自己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和解读图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特别是《方向》这本书,完全就是一本“交互”书,看的时候要动点脑还要动点手。

漫画还会探讨一些哲学、社会和人生类的问题。这两本书读起来不费力,没有充满说教形式的概念灌输,但读者会自然地在关上书之后忍不住开始关于哲学、社会、人生的思考。

如果职业生涯是一棵树,

你会埋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当我们踏入设计或设计相关的行业,就如进入任何一个其它行业一样,最重要的是用何种观念去理解这个事情本身,它不应该只是一个技能或一份工作,有时候往往最开始的起点,决定了最终能到达的远处。这个开始前的停顿和看不见的培育,最容易被忽略,但同时又最重要。

原研哉的这本《设计中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对设计的定义、理解和观念上的相对正确性和系统性,能让我们从他职业生涯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中,窥见一种也许能称之为“正宗”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我们经常脱口而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日常和设计的关系?在信息、欲望、意义、文化面前,如何看重事物本质,并以清晰可视的方式,构筑经营资源、传递创造的价值。很多基本也是根本的问题,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相信对于每一个正在进入或已经在这个行业的人,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应该是个必修课。

另外一本想推荐给大家的书是迪士尼CEO官,罗伯特·艾格的《一生的旅程》——一开始很容易被这个书名给骗过了,以为是一本励志书,殊不知是一本非常适合推荐给从事文化产业或品牌运营相关从业者的书。

作为一家横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公司,毋庸置疑,迪士尼是全球最成功的文化消费公司,没有之一,一如它帮助我们定义了文化消费这件事,在今天我们所能体验的迪士尼的产品(乐园、电影、商品等),以及我们看到的迪士尼的资产与市值之外,罗伯特·艾格还在书中回顾了自己45年的职业生涯中的跌宕起伏和成长经历。

然而,最打动我,相信也是打动很多读者的是:在我们通过新闻所见证的迪士尼一系列波澜壮阔的事件,罗伯特·艾格以他的视角、他的真实和真诚,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度和亲临感,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伟大公司的背后,无论身为卓绝的天才,或为凡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3 评论
    67 赞
    49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5 评论
      81 赞
      47 收藏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谁家正经人用广告做壁纸?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64 赞
        32 收藏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你过得还好吗?
          by 阿诚。
          17 评论
          153 赞
          44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0 赞
            29 收藏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你们尽管捣蛋,反正宜家会出手。
              by 鲸鱼鱼鱼鱼子
              7 评论
              74 赞
              39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3 赞
                2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