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抬头看,天空中有张捕梦网

我记忆中有一个美丽的夜晚。

为了等待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的《伟大驯服者》开演,人们挤满了离香港艺术中心最近的快餐店。我悻悻地走了出来,在半岛酒店门口,正好看见了珍妮特·艾尔曼(Janet Echelman)的装置作品《地球时间1.26》(Earthtime 1.26)

Earthtime 1.26 hong kong, 2019

这些丝网像梦幻的滤镜,给城市带来一道道奇异的光谱。而我之所以到现在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一艺术装置与希腊戏剧的美妙、当天香港的日落都带给了我圆融统一的审美体验。而幸运的是,这些公共装置并不是“一期一会”,珍妮特一直在创作,且致力于将它们带到世界各地。

美妙的装置,和音乐一起漂浮在维也纳上空:

“Earthtime 1.78” (2021), Vienna. All images © Janet Echelman, shared with permission

在世界上最北的首都,北纬60度的赫尔辛基,你抬头能看见一张巨大的捕梦网:

“Earthtime 1.78” (2021), Helsinki

如果在多瑙河旁喝一杯酒,大概会分不清这朵彩云是如何穿越历史的尘埃飞到这儿来的:

“Earthtime 1.26” (2021), Munich

为什么,艺术家要让一张张网漂浮于城市的天空之上?

实际上,这是来自于艺术家的、美丽而哀伤的叹息。

这些室外装置之所以被冠以了「地球时间」的名称,旨在模拟地球上曾发生过的、给人们带来阵痛的地质事件。从地理上来说,它们会轻微地影响地球的旋转速度;而从情感上来说,它以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将近处和远处的人联系到了一起——但也许也把一些原本物理上趋于亲密的人分割开了,甚至是阴阳相隔。

每一个标题都是指某一次地质灾害,改变地球旋转速度的秒数,“地球时间1.78”指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地球时间1.26”指2010年智利地震。

这些看上去仿若欧根纱般有质感又略显轻盈的材质,实际上是由重达数百磅、无数的绳结编织而成的巨大的渔网,藉此模拟一种抽象的形态,作为人类存在的隐喻指南。 

“Earthtime 1.78” (2021), Vienna

如果某天有机会亲眼看到它,即使不了解背后的故事,相信你也会获得一种直觉上的震撼。

而若是了解到了艺术家不遗余力将其放飞于全球各地的用意,大概会更对这种美丽生出一丝愧疚——我们观察城市的视角,经由它制造了一种距离,而这种距离却代表了曾由他人亲手书写的痛苦。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关于2025的100个关键词丨创意白皮书
    一份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与构想
    by 秩秩
    0 评论
    116 赞
    69 收藏
      生活的柔软,都藏在这些词语里
      每个瞬间,都有名字
      by 秩秩
      3 评论
      174 赞
      65 收藏
        又装了一天大人,辛苦啦!
        原来大家都在偷偷装大人
        by 变身7
        9 评论
        150 赞
        40 收藏
          夜猫子们,半夜不睡觉都在干嘛?
          有人比你更关心你睡了没
          by 变身7
          0 评论
          64 赞
          2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