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哭泣依然自由 | 第5支事后烟


TOPYS去年介绍过的一本以情绪为主题的独立杂志《ANXY》在去年下半年推出了最新一期,主题便为“Masculinity”,男子气概。


这是我的翻译,当然也可以译作男性气质,阳刚之气等等。而不需要解释,我们大概都知道这些词指向的内容是什么,一套固定的标准,从小便这样被教育着,“be a man”,要做一个男子汉。


书里有一篇故事,名为《Real man don’t cry》。作者刚刚成为父亲的那会儿,妻子还在病房里,他抱着刚降落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幼小的新生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反应,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这个新到来的未来是不是行得通。“现在要做什么?”他想道。这是一个太宏大的命题。


继而想起紧急泊在医院外的车,要移车了。看到儿子睡在这个小小的摇篮里,裹上了白色的布。这一刻,他们是一样的无助。而直到这一刻,他才哭了出来。


“这些日子里任何事情和所有事情都能让我哭泣。一开始,我对这种变化感到羞耻,如果有人看到了怎么办?如果是我的妻子,或者更糟糕,是别的男人?我之前就被提醒过,父母这个角色将会改变我,但是我以为只是不再拥有通宵蹦迪的特权而已。哭泣不应该是男子汉应该做的。”



后来儿子五岁了,在街上摔了一跤,哭了出来。作者上前,问他,“为什么要哭?Be a man.”


话说出口的那一刻,他好像听到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对话,尽管父亲并没有这样对待过他。如此的反应,应该与当时所处地点有关——他不想街上的邻居认为他是个“不够格”的父亲,一个不把孩子教成男子汉的父亲。


而什么才是“男子汉”呢?望向我们的父亲,再以父亲之眼望向他的父亲,也许就有了答案。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肩负着家族与社会的厚望,“强大”“坚毅”“责任”这样适用于全人类的词汇,往往转化成了不能示弱、不能哭泣、不能低沉的生存守则,不能“像个女的”,面对女性时要“拿出雄风”,时刻要做一个强有力、坚不可摧的人。


演员Justin Baldoni贾斯汀·巴尔多尼曾在一次TED演讲中说道,“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一直被告知长大之后应该要成为怎样的男人。当我还是小男孩时,我所想要的就只是被其他男孩接受和喜欢,但接受就代表着我得要接受这几乎让人厌恶的对女性化的观点,我们被告知,女性化就是男子气概的相反词,我得要拒绝呈现出任何女性化特质,要不然就得面对自己被拒绝。我们拿到的就是这样的剧本。对吧?女孩很柔弱,男孩很强壮。”



而同时他也说道,在他过往的作品里,身材健硕的他许多时候都要以保镖、摄影师如此的角色演出,并且不少时候都是半裸上身的状态。




这何尝不是一种对阳刚之气的推崇,以及对男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尽管谈论男性气质是个非常危险的话题,特别是我们都在唤起女性意识觉醒,以及看到如此多触目惊心的热搜的当下。


从广告、影视中建立起来的女性形象,正在一点点一步步地碎裂开来,尽管仍是漫长的艰难的征途。我们看到了脱毛膏广告中出现了毛,看到大码模特登上国际时尚杂志封面,看到人们抗议着男女收入差异,看到“剩女”的定义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而另一方面,“硬汉”“大叔”形象却始终在被追捧,“娘”成为太容易形容一个男生的词,仍然有着贬义的意味,“boys will be boys(男孩总是男孩)”“boy’s don’t cry(男孩不哭)”如此草草总结的定论仍在成为男性生存准则。



《第X支事后烟》做到第五期,前四期我们一直在谈论女性身体与女性情色,而我发现四期的封面都是女生。这当然与内文内容有一定关联,但亦让我很羞愧,因为潜意识中,我也将女性的形象,作为更易传达“情色”这一内涵的窗口,因为读者一看到那样的姿态、那样的角度,就大概会猜到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这是很可悲的,每一天,我们都必须与自己观念中的刻板印象作斗争,将那些传统教育根深蒂固教给我们的东西给一一说服和化开。于是想到我们对于男性的期待,当我们在讨论性别平等的时候,指的并不是谴责男性,而是追求两性共同拥有的平等对待,那既然我们在拒绝定义和物化女性,当然也要拒绝定义和物化男性,而不是认为奔驰车广告里的车主、叼着烟骑着马的不羁牛仔、八块腹肌双臂有力的猛男才是“男子汉”。


既然粉红不能代表女生,那自然蓝色也不应为男生代言。既然女生既可以温柔亦可以帅气,那为何“娘”就要遭到嘲笑与质疑?“娘炮”的含义可以是很严肃的,我的朋友,初中时便因为“娘炮”而在厕所里被同学殴打,在校园霸凌与个人认同的无底洞中挣扎,而社会始终对不符合认知期待的形象包容太少。女生要成为行业领袖拥有话语权,男生自然也可以敏感、精致,进入女性主导的行业,在其中平等竞争,而不是时时刻刻要“man up”。



所谓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从不对立,而更应该成为一份理解性别的光谱,其中有交叉,有融汇,更有自由选择。唯有如此,明白人不应该被性别的传统定义而禁锢,才懂得不需时时刻刻强大、占有主导权,才懂得尊重女性,倾听女性的声音,明白在性别之前,我们其实,都是人。




广告无疑助长了男女形象的商品化,性感和强壮的对立,贤惠和阳刚的对立,而在越来越多品牌在推出性别中立产品,或是以女性解放作为campaign主题的同时,也有一些品牌在慢慢打破社会对男性的既有印象。


联合利华旗下的男性盥洗品牌AXE,就在2017年推出了一条名为“Is it OK for guys…”,叩问男生能成为什么模样,其中有焦虑搓手的男生,有长头发的男生,也有瘦弱的男生。



而这个品牌的广告,曾极其物化女性,当本世纪初同为联合利华旗下的品牌多芬已经在广告中重新探索和定义女性美丽的时候,它还在描绘一群比基尼模特奔向一个屌丝男的“膜拜”式故事。因此才有网友评论道,“恭喜你长大了,AXE。”



到了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女性主义广告的传播当然也催生了对传统男性广告的反思,因此有了AXE跳进这一波性别探讨大潮,当然有可能品牌只是在蹭热点。尽管如此,在今年初当剃须护理品牌吉列推出一个关于霸凌、性骚扰与侵犯的呼吁“the best men can get”的广告片时,竟然在Twitter上引发一阵热议,甚至有名人直接批判“这就好像叫男人把睾丸给切下来”,因为尊重、理解、善待弱小仿佛就不“man up”了。


今年《天猫2019年颜值经济报告》显示男性理容成为新兴蓝海市场,连续两年的增速超过了50%;而国际时尚品牌如Chanel和Tom Ford如今都推出了男士彩妆系列。认准了男性消费力的男士产品正逐渐让男性形象多元化变得更为寻常自然,也有更多与普遍印象中不一样的男生出现在人们身边。



这世界是彩色的,面孔也应该是彩色的,虽然我们在谈论男女,但性别也不只有一种划分。固守着气质的对立,也是一种内在的、对未来人际关系不确定性的恐惧,我该如何面对这些人?我该如何面对自身的“软弱”?也许可以从自由地哭泣开始。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你们尽管捣蛋,反正宜家会出手。
    by 鲸鱼鱼鱼鱼子
    7 评论
    68 赞
    34 收藏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你过得还好吗?
      by 阿诚。
      17 评论
      141 赞
      39 收藏
        这一抹绿,是他送来的春日礼物
        Banksy有新作啦!
        by 秩秩
        3 评论
        114 赞
        31 收藏
          2024国誉设计大奖,让文具回归初心
          好的设计大道至简,文具也是。
          by 鲸鱼鱼鱼鱼子
          12 评论
          91 赞
          43 收藏
            在大尺度情节中,被审判的究竟是谁|第8支事后烟
            谁才是可怜的东西?
            by 秩秩
            10 评论
            62 赞
            22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4 评论
              73 赞
              43 收藏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谁家正经人用广告做壁纸?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7 赞
                30 收藏
                  一篇长长长长长文,带你弄懂播客|创意笔记 01
                  你听播客吗?
                  by TOPYS.
                  9 评论
                  88 赞
                  4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