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比简体字高贵……吗?

文/张佳玮

一句常见的话,繁体字爱好者拿来吐槽简体字的:

亲不见,爱无心,体无骨,龟无脚。

意思:繁体字好。简体字不好。

更有甚者,把简体字叫残体字的,觉得繁体字高贵一等。

那,果真如此吗?

类似的话题,近百年前吵过了。早1920年,五四运动刚过,中国思想百花齐放,千帆竞流,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语言学家钱玄同先生,在《新青年》上倡导简体字——彼时风起云涌,这思想丝毫都不显得激进:那时候,都有人念叨,中国人该使拼音汉字。

两年后,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认真跟民国政府提交了文件:《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国民政府大当家蒋先生挺重视,去问了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王世杰道:“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应该作些简化,但只能逐步进行。”蒋先生就派黎锦熙先生去简化了。

1935年,王世杰先生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

如果这一路真的实行下去,现在台湾人民,怕也没法拿简体字说事了。

然而有人出来拦了一下。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进谏蒋中正,曰:

“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蒋先生便将此事搁置了。

所以啦,对繁体字爱好者而言,戴季陶先生实为力挽狂澜的英雄好汉。

然而问题来了,倡导简体字的二位:

钱玄同先生,语言学家,清进士钱振常之子,章太炎先生高足,鲁迅先生的同门。

黎锦熙先生,书香门第,十五岁考中满清最后一届秀才,毛泽东先生在湖南一师的老师。

这两位先生,论到中国的家学渊源,比起商人家庭、留学东京的戴季陶先生,似乎也不逊色多少吧?

为什么这么二位地道的学者,却会倡导简体字呢?

难道说,钱先生和黎先生,不珍视他们自己的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么?

恐怕未必。

倘非如此,那又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如今我们所见的一切中国文字……都多多少少,被简化过了。

众所周知,中国字真往上追溯,那么兽骨上的甲骨文、钟鼎上的大篆;包括金文、蝌蚪文,都是为了器皿与竹简而存在的。

小篆,是秦始皇帝平定天下后统一的,所谓“书同文”。

但也就是在此同期,出了隶书。

《说文解字》曰: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约易=简约简易。

——这意思,秦国把旧经典都收拾完了,因为法令严苛,需要大批刑狱人士,这时就出了隶书。

而隶书,贪图的是简约,就是简化。毕竟小篆这种书太浩繁,设立一种方便仆隶抄写的书法,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如果说,隶书就是秦朝的简体字,大概也差不多。

《说文解字》也哀叹过,隶书出来后,“古文由此绝矣”,但简化了字体,真就那么糟糕吗?也未必吧。事实是,秦汉用了隶书,也不耽误中国有汉唐盛世。

隶书后来,也被简化过:唐朝流行的楷书,也是对隶书的某种简化——楷书初流行时,去掉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务求简爽。

即:楷书和隶书,多少都是被简化过的字体。中国文化断绝了吗?似乎也没有。

繁体字爱好者也提过一点:书法成就多在繁体字。换成简体字,不大好看。

那么问题来了:千古以来,文无第一,但如果说《兰亭序》是最经典法帖之一,谅来反对声音也不大。

妙在,《兰亭序》是行书。

行书是怎么回事?唐朝张怀瓘说:

“行书即正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关键词是什么?“简易”。

行书流行的原因之一,还是简易。

故,隶书、楷书、行书,都算是从上古那些老字里,一路简化过来的。

中华文明,也没有因为一路简化,而道统中断吧?欧柳颜赵、苏黄米蔡都没有亲手举着斧凿去刻碑,不妨碍他们有文化。如果有人跟我说,钟繇的隶书、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都简化过了,没文化,我是没法同意的。

戴季陶先生的想法当然有道理:汉字如果简化,不免失却一些东西。

但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想得显然更大:他们一定明白,中国文化能浩荡数千年,靠的不是将甲骨文、大篆、小篆、石鼓文一路逶迤而下,抱着不放。

文化是要传承的,而越是简易的,越是方便书写记忆的,越方便传承。

中国人太多了,而中国字,每个字,哪怕只少一笔,也许识字的人便能多一些。要知道,中国汉字几万,如今常用字也就几千。

庄子是大有学问的人,但他也看得很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了意思,文化流传下去了,具体的字句忘了也不妨。

何况是区区字形呢?

故,简化字体这件事,中国历史千年以来,都在这么做。

繁体字爱好者和简体字爱好者大可各有所好,就像隶书爱好者,不会专门堵着小篆爱好者的门去骂似的。

说一下其中的真根由。

早年间,台湾学者林安梧在《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发言纪要》中道:

“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

——可怜的汉字,简体繁体之争,还得被某些人拿来,当政治斗争工具。

有些读书人,出于审美和习惯,是真爱繁体字。这样的人,我敬佩。

但世上确实也有些人,非要强调繁体字的中华文化正统地位,醉翁之意不在酒,乃是为了显得“台湾是中华文化正统”而已。

这就像千古以来,王安石、康有为们每次要搞变法,非得先注解一番孔子,自称新学,推倒伪经,显得“孔圣人也是支持变法的,他也是支持我的”,一个道理:

试图靠文化正统,来标榜自己的政治正统。

这种浑水摸鱼的事,就不算光明磊落了。

文化这东西,传承归传承,实用归实用。没必要强扭一团。

而从实用角度而言,中国古代服装、雅乐、字句都极好,但保存它们,关爱它们,不意味着我们非得继续每天穿戴得跟春秋时一样,然后钟鸣鼎食。

文化是个活的东西。有些习惯方便使用,我们留着使;有些古迹已经失去生命力,那就当仪式好了。不能因为辕辙车马、钟鸣鼎食很美,我们就还驾马驱车、列鼎而食,是吧?《尚书》很好,但连汉代人都读不通了,不能指望如今的人还用那种方式写作说话。

繁体字,也是同理。

文化只有传下去,才是活的。

所以啦,作为个人爱好而言,繁体字当然美,但简体字、小篆、大篆、隶书、石鼓各有各的美。爱用就用好了。至于用个字体都能找到优越感来歧视其他字体的诸位,怕有些想多了:中华道统没有因为隶书的“以趣约易”就咔嚓中断。《兰亭序》也没有因为行书“务从简易”就失却其不朽地位。

所以如上所述,如果真想获得文化上高人一头的优越感,单靠繁体字,那是不够的:还是亲手去刻小篆金文甲骨文,最古朴最妙最正统了。


本文已得到原作者授权。

微信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8 评论
    84 赞
    50 收藏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3 评论
      74 赞
      55 收藏
        山川河流,组成了我们
        我们即地球。
        by 毛毛.G
        2 评论
        54 赞
        23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5 赞
          27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3 赞
            31 收藏
              生活,其实可以很性感
              艺术,就是“别去为难观众”
              by 緑 midori
              0 评论
              53 赞
              1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