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同仁堂

     同仁堂的牌匾背后,记述了三百多年的传奇往事
乐崇熙:我这个曾祖母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老字号的风雨坎坷,贯穿着十几代人的命运悲欢
乐崇熙:对同仁堂,对乐家本来是一脉单传

    老字号同仁堂走进今天的品牌.
   
     1900年5月25日,北京城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不祥的气氛。傍晚时分,城南大栅栏的一家商铺里,突然火光冲天,大火借着风势,瞬间吞噬了前门外几条商业街,一夜之间,大小总共四千多家的商铺在烈火中变成了灰烬。 一个月后,当“同仁堂”药铺作为大栅栏第一家重新开张的商号,再次把老匾挂起来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惊奇于这家已经经营了200多年的老字号那顽强的生命力。而执掌这个老字号的东家就是当时在京城药行中赫赫有名的乐氏家族。 1669年,乐家的四世祖乐显扬在京城创办了一家不起眼的小药室,取名为“同仁堂”。乐显扬,人称尊育公,在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太医院的吏目,当他的曾祖父乐良才在明朝永乐年间挑着扁担从宁波来到北京时,还是一个摇铃行医的江湖郎中,几代人的努力,不仅让乐家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还有了自己一点小小的产业。
     同仁堂乐家第十三代乐崇熙:我的四世祖尊育公在1669年开始建立这个同仁堂,那个时候就有老匾。
     当同仁堂的匾额在那间小药室里挂起来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从这里飘出的清脆声音会在京城的上空整整飘荡三百多年。 在对同仁堂药室苦心经营了十七年之后,乐显扬去世了。他的儿子乐凤鸣在总结前人的制药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民间验方和祖传配方,编成了一本《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这就是同仁堂的传说故事中经常提到的 “秘方”。
     乐崇熙:他提出了两点,就是两句话:“炮制虽繁, 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个是五世祖的教训,后来就被今天的同仁堂引为堂训。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乐凤鸣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这两句话后来对同仁堂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在乐凤鸣的手中,同仁堂药室逐渐发展起来。1702年,乐凤鸣在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扩大店面招收学徒。由于所卖药品货真价实、疗效显著,同仁堂药铺在社会各阶层迅速树立起良好的信誉。 雍正元年(1723年),乐凤鸣在惶恐中接到了来自正阳门内皇宫里的第一道圣旨,在京城众多的药铺中,同仁堂脱颖而出,得到了为皇家独家承办官药的差事,在此后的188年里,乐家几代人一直小心谨慎地伺候着这个紫禁城里的老主顾,同仁堂也凭借供奉御药的特殊身份,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具备了独特的优势。在每年两季交易的祁州药市,“同仁堂不到不能开盘”已经成为了这个江北最大的药材市场雷打不动的行规。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看似根基牢固的药行老大,仅仅因为经营不善,几乎沦落到关门大吉的境地。 自同仁堂1669年创立以来的80多年里,同仁堂一直由乐家独资经营,1751年春天,乐凤鸣的儿子、同仁堂的第三代掌门人乐礼在卧病半年多后离开人世,在乐礼之妻张氏的帮助下,长子乐以正开始管理同仁堂,由于缺乏经营能力,乐家老小举债难支,同仁堂的股份被不断地典让出去,在1818年所立的典当合同中,同仁堂作价46股5厘,乐家人只占有其中的半股,乐家一度濒临破产的边缘。

    乐崇熙:就是那个老匾跟那个前堂的桌椅板凳,就是这点儿是姓乐的资产。
   
   1831年,乐家第十代传人,刚刚21岁的乐平泉成了同仁堂的东家,看着已经被外姓人掌管的乐家老铺,年轻的乐平泉暗自动起了心思。 乐崇熙:印川公很能干,首先在这个同仁堂的附近,可能是在鲜鱼口开了一个广仁堂,广仁堂拿这个和同仁堂对抗,后来把同仁堂挤垮了。 1843年,同仁堂的经营权在外姓人手中流落了90年之后,又重新地回到了乐家人的手中。此时,三十出头的乐平泉已经成为大栅栏里赫赫有名的经商高手。 为了扩大同仁堂的声誉,乐平泉可以说是用尽了心机,每逢全国会试,同仁堂就向各地会馆里住着的举子们免费赠送消暑降温的平安药,这个宣传花费不多却效果显著。很快,同仁堂的药物和名声就随着举子们返乡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当时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沟,乐平泉就在四面城门开沟的地方设立 “沟灯”。每当夜幕降临,写有“同仁堂”三个大字的红灯笼就高悬于城沟之前,这既方便了行人,又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同仁堂树立了积德行善的良好口碑。乐平泉还热衷于消防公益事业,他在同治六年组织了消防灭火的同仁堂普善水会。 乐崇熙:一次宫廷着火,就是光绪大婚,“小白龙” 在那儿立了功,最后这名声是西太后赐下来的,赐名“小白龙”。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皇宫贞度门失火,同仁堂普善水会在灭火中立了大功,慈禧太后知道后十分高兴,第二天就谕封同仁堂普善水会为 “小白龙”,同仁堂借此再次名扬京城。]关于乐平泉的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大栅栏的老人们中间流传着,在重振同仁堂的过程中,乐平泉也逐渐摸索出了带有同仁堂特色的家族式经营方法。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所有嫁到乐家的妇女都必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制药工作,乐平泉认为,这样就能更好地把乐氏家族的命运与同仁堂老字号的兴衰紧密地联结起来。就在同仁堂逐渐步入鼎盛的时候,为家道中兴操劳了一生的乐平泉突然撒手西去,一个诺大的家业和走过两百多年沧桑的老字号,就这样抛给了他的继配夫人许叶芬,这时,一个流言开始在前门外的众多商铺中间流传开来。 [同期]乐崇熙:社会上有一个流传认为印川公去世了,说是看着乐家蹲桥头、抱砂锅,沦为了乞儿。 [解说]大家出身的许叶芬小心谨慎地操持着老铺内外的大小事情,在药铺的经营上,许氏夫人表现出惊人的天分,她知人善用,事必躬亲,很快就稳住了人心。 乐崇熙:这老夫人不简单,就是她最先创造这个工资,一部分是固定工资,还有另加一部分浮动工资。那是若干年前,老夫人有这么高明的远见,这很不简单。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正阳门外大栅栏的几千家商铺在火灾兵乱毁于一旦,当一年后许老夫人带着逃难到太原的一家老小回到京城时,她发现,这个命运中注定要多灾多难的老字号已经面目全非了。 许老夫人当时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心筹措资金重修铺面的,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得知,但当同仁堂那历经232年风风雨雨的老匾又重新挂起来的时候,大栅栏里所有商号的老少爷们儿对这个许氏老夫人早已是心服口服。而在那块老匾的两旁又增加了两块横匾,上书八个大字:“灵兰秘授,琼藻新栽”。 1907年,乐氏夫人去世,四年后满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火中走向了灭亡,同仁堂也彻底失去了承办官药这个端了188年的铁饭碗。这时,由乐老夫人的四个儿子组成的四大房开始共同管理同仁堂,然而,这不仅没有给同仁堂带来繁荣,反而使这个逐渐庞大起来的封建家族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混乱纷争之中。 当时在一条商业街上,往往开着几家各属不同房头的乐家老铺分号,在大栅栏同仁堂总店里代卖着四大房各自生产的同一种中成药。为了竞争,他们之间竞相压价,在乐家人开的32家分号中,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不到10家。对于这段历史,乐家第十三代长房乐松生曾回忆道:祖母许氏夫人去世后,乐氏家族表面看来似乎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但实质上,各兄弟之间心智涣散,无论是家族还是字号都纷乱已达极点。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故都北平的经济逐渐萧条,同仁堂的经营也再次走向衰落。到解放前期,设备陈旧管理混乱的同仁堂已经难以为继,在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的沉重打击下,这个在中国中药行业中坐了280 年金交椅的老大企业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1949年春节过后的第五天,在锣鼓喧天的喜庆气氛中,一支意气风发的队伍从大栅栏同仁堂老店门前开进了北京城。不久前收到的一份特殊文件,让同仁堂的负责人乐松生欣然地接受了眼前的这支军队。在那份文件中,乐松生得知共产党对他们这些民族工商业将实行保护的政策。随后,在一次劳资双方的联欢会上,开明进步的乐松生被推选为同仁堂经理。 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同仁堂的生产经营重新走上了正轨,1950年,同仁堂财产净值增加了20%。 1954年夏天,随着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拉开序幕,“公私合营”已经成了大栅栏里的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在乐松生的召集下,乐家四大房最后一次聚到一起,商讨家族字号的前途命运,19个家族成员最终全部在公私合营的申请书上签上了名字,从此也就结束了这个庞大的家族内部长达半个世纪的明争暗斗。 1956年10月,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的代表,向毛泽东主席递交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乐崇熙:他到天安门见到党中央毛主席,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是毛主席先开的口。他说“乐松生先生你好,工商业者好,同仁堂好”。 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乐家四大房照例每年从同仁堂分到76000余元的丰厚股息,过着舒适的生活。乐家的后人不仅把祖传十几代的秘方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而且为同仁堂开发研制新药继续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乐松生在自己搬进的新四合院里,还种上了一棵核桃树和一棵柿子树,意在取其谐音“合适”。 1966年夏天,北京城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年代,那块悬挂了297年的老匾在运动中被烧毁,同仁堂也被改成了“北京中药店”。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同仁堂那熟悉的字号彻底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当时人们无法预料到,十多年后,这个老字号的故事还能再次讲述下去。

    1978年的金秋,一位香港同胞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古都北京,他怀揣着美元准备到大栅栏同仁堂老店买些中药,结果跑遍了大街小巷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家闻名遐尔的百年老店。在别人的指点下,他在老同仁堂的原址找到了一家北京中药店,买还是不买,但在这里买的药能说是同仁堂的药吗?犹豫再三,这个香港客人最终空着手失望地离开了北京。  
    原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建勋:当时说同仁堂属于四旧的范围,所以把匾也给劈了。在劈匾的时候,一张相片也没留下来。后来为了这个药店有个名字,职工们和当时的领导把同仁堂改成了北京中药店。 就在“同仁堂”销声匿迹的这十几年里,这家曾经全国闻名的百年老店经营每况愈下。1975年,会计年终做帐时发现,他们一年忙到头利润仅剩下3万多元。 1976年,距北京百里之遥的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第二天清晨,第一个上班的职工发现,老店的门面居然已经被震得不能使用了,和当时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一样,这个老店被一股衰败的气息笼罩着。 1979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热热闹闹的鞭炮声中惊喜若狂的同仁堂老主顾们开始奔走相告:消失了十几年的同仁堂   老字号又回来了。 [同期]原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建勋: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同仁堂的职工就想到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同仁堂的这个字号恢复,所以就请启功先生写了同仁堂这三个字。 老字号是回来了,但是老字号的效果还没有显出来同仁堂就又一次面临着危机。1979年,从国外传来某海外媒体对同仁堂中药含菌量超标的指责,这对刚刚恢复老字号的同仁堂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同期]原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建勋:以前,职工们对卫生的意识不太强,做丸药都是用手揉、手搓的。有一个制药科的科长就要求职工们在做药之前,先把双手放到显微镜上照一下,然后就让大家看一看,最后把手再洗干净,再去照一下,这两个手照出来的相片含细菌量大不一样。这样职工们就提高了卫生的意识,做药之前必须把手洗净,这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很重要的一个办法。 这时,同仁堂的师傅们才发现,把“同仁堂”这块老匾挂到门面上容易,而要把这块老招牌再重新树到人们的心里,同仁堂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习惯了在计划经济下迈着四方步的同仁堂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同仁堂的会计在做帐时发现,安宫牛黄丸,赔;乌鸡白凤丸,赔;牛黄清心丸,赔,50种中成药竟然全是贴本的买卖。当时没有人知道,如果一直这样赔下去,同仁堂会不会像1753年的乐家老号一样,赔得只剩下一块空匾。 1984年底北京市政府就同仁堂企业改革向当时中央领导提交了一份文件。其中八项改革措施当时看来都比较超前,但五天以后,中央领导做了批示:同意。 这以后,同仁堂交上的答卷一张比一张好。1985年,企业实现扭亏;1986年,蜜丸综合楼投产;1987年,饮片厂投产;1988年,同仁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1989年,“同仁堂”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当这个证书送到同仁堂时,所有的同仁堂员工感到由衷地自豪,而这时距离同仁堂重挂老匾刚好十年。
    一支舰队,同仁堂做大做强靠合力; 两声铜锣,老字号主动改制走市场。 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梅群:变成上市公司以后,就要透明了,就要公开了。 1989年的一天,一位顾客带着孩子来同仁堂买药,店面小,人又多,一排队就排到门外,炎炎烈日下,买药的顾客苦不堪言。小孩老是问 “同仁堂为什么这么小啊?”当时,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门槛比门外的路面还低十多级台阶,过往行人是用一种俯视的目光看这个百年老店的。李建勋经理由衷地感到: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对得起同仁堂这个300多年的金字招牌,当时他没有想到,这一天会在三年后到来。 1992年8月19日,人民大会堂里灯火辉煌,掌声四起,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亟同仁堂开业323周年庆祝会在这里举行。包括原同仁堂制药厂在内的10多家制药企业组成了集团公司这个大家族。 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后,立即让律师发表了一个声明,只有该集团才能使用“同仁堂”这块牌子。 就在集团成立后的第二年,副总经理梅群带队来到香港,开了同仁堂在香港的第一家分店。开业那天,买药的香港人在同仁堂药店前排起了长龙,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握着梅群的手说,他今天不买药,就是为了看看同仁堂这块老匾。 正当同仁堂筹备资金准备大干一场时,它突然发现自己又陷入了一个意外的泥潭:卖了药,收不回货款,买了原料,却付不出钱。在同仁堂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背包讨债的人,各大银行也把同仁堂列入禁止借贷的黑名单,资金来源成了大问题。为害一时的“三角债”让同仁堂的经理们焦头烂额。当时,已经是总经理的梅群甚至不愿意到办公室里上班。 100多年前,内外交困的同仁堂曾经靠皇家的一千两官银起死回生。梅群知道,这样的奇迹今天是不可能再发生的了,同仁堂要想走出困境只能靠自己。 经过紧张的操作,1997年,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中药企业,同仁堂在上交所挂牌成功,同仁堂董事长殷顺海用木锤敲响了开市的铜锣,这一声也把同仁堂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梅群:原来我们是国有的,我们同时又是乐家的,这一下变成上市公司了,变成上市公司以后的话就要透明了,就要公开了。我们传统的秘方包括传统的制作,包括我们的一些经营,都要公布于天下了。 2000年,又一张鸣锣的照片挂到了同仁堂的陈列室,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功,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一个更远大的抱负在梅群心里酝酿着。
  
    卧薪尝胆,药品当作食品卖,洋为中用,为求市场学变脸。 梅群:在进一步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得在做深度的科研
    一个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是同仁堂几百年的传家之宝,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的。九十年代,这个铜人曾远渡重洋,来到了德国的汉诺威,一时间引起这个以盛产哲学家而著称的民族极大的兴趣,这个事件坚定了同仁堂把中医药推向世界的决心。 2003年6月5日,北京市一位副市长来到同仁堂,同仁堂人谈了自己进军国际市场的诸多设想,并拿出了厚厚的发展规划书和论证书,参观结束后,副市长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归纳了同仁堂人应当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同仁堂的匾;只要有中药出售的地方,就能买到同仁堂的药。 然而,同仁堂还是慢了。九十年代后期,回归自然的浪潮席卷全球,纯天然的中药在西方引起了关注。日本、韩国和德国最早敏锐地嗅到了这其中的商机,先后向美国FDA申请了几十个中药品种,而那时我国却连一个申请也没有提出。直到有一天,同仁堂人突然发现,坐在国际中药市场头把交椅上的竟然是连原料都要从中国进口的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的韩国位居第二,而那时中国的中药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仅占到3%。 深受刺激的同仁堂人开始奋起直追,把第一个分店开到了香港后,借势直取东南亚,随后,在德国、加拿大都出现了同仁堂药店。 梅群:西方对中药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管理,东南亚本身的这十个国家 就是东盟十国,他们的管理体系也是不一样的,欧美之间也不大一样,这样的话,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怎么能够按照它的标准与之接轨、对标,这是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 获得不少经验的同仁堂最后把剑锋瞄准了美国,但在那里,同仁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同仁堂的中药可以进入美国超市,但是只能作为食品销售。这对于在国内中药行业已经扛了300多年大旗的“同仁堂”来说,几乎带有一点侮辱的味道。虽然心情沉重,但经过深思熟虑,总经理梅群还是接受了现实,同仁堂要 “卧薪尝胆”,那就得从食品做起。 梅群:在进入的基础上,我们也是在不断作深度的科研,然后也可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初期介入,再看看整个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的程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下一步怎样提升,作为药品这需要一段时间。 三百多年前,当乐家祖先乐良才挑着担子从宁波来到京城时,他的心情无法轻松下来,他不知道自己靠走街串巷,摇铃行医能不能在人才济济的京城里立足生存。这种心情对于今天带领同仁堂闯向世界的梅群来说并不陌生:前有森严壁垒,后有强手相逼,走向世界的同仁堂该打什么牌呢? 2003年5月12日这天,同仁堂的提取车间突然热闹起来,一种新感冒药从这里出笼。这个药片一放进水杯里,立刻滋滋冒泡,一会儿就可以直接喝下。这是同仁堂利用最新的吸附技术生产的抗感冒泡腾片。这种简单方便的中药直接针对的就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轻人和不习惯服用传统中药的外国人。为了让传统丸药、汤药跟上时代的节奏, 早在2000年,同仁堂就专门成立了同仁堂科技公司,几年来推出了100多种新产品,它们已经成为同仁堂在海外攻城掠地的主力军。 今天的大栅栏依然商铺林立,同仁堂老店也仍然人流如织,生意兴隆。如今,这个老店铺更像是一个爱唠叨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老人,不断地向后生们讲述着自己一生的传奇故事。在2003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京城 61家星罗棋布的同仁堂药店支撑了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为此,同仁堂集团公司承受了600多万的政策性亏损。这个已经成为一家现代企业的老字号用它的行动再次诠释了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传统精神。

附:
   同仁堂:百年老店挺进国际市场
  
   一、辉煌历史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咸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 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同仁堂在制药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品牌是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同仁堂商标已经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同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显而易见,同仁堂的著名商标和优秀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不断发展的特有优势。

  近年来,同仁堂资产以年均 20% 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 年资产总额 63 亿元,销售额50亿元。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 400 多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17家,遍布 12 个国家和地区。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 GMP 认证,10 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GMP认证。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评比中蝉联第四、第五届排名第一,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2002 年,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实力的16家企业之一。辉煌的历史已经成为记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同仁堂人决心弘扬同仁堂的优良传统,高举现代中药的大旗,挺进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二、艰难时世

  难以想象,如今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出击、产销两旺的同仁堂曾面临怎样一种窘迫境地。“1996年以前,集团的日子有句形象的说法是‘打开账本,黄金万两,合上账本,分文全无’。”集团总会计师张锡杰的一番感慨道出了同仁堂的“艰难时世”。

  数字对比可以说明一切:1996 年同仁堂总资产是 17.9 亿元;2004 年的总资产是 63 亿元,增长了 3.5倍;1996年净资产为 4.6 亿元;2004 年的净资产为 38.8 亿元,增长 8.42 倍;1996 年的销售收入是15.9亿元;2004 年为 50 亿元。20 世纪90年代初,北京同仁堂和当时的许多国企一样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困境。在财务方面:当时企业依靠银行,债台高筑,资产负债率超过70%,被银行降为3B级企业(银行不贷款,要把以前的贷款追回);在库存方面,结构不合理,有用的不多,没用的不少;在市场经营方面,销售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在卖产品,经营管理十分混乱。

  当时摆在同仁堂面前的是如何尽快摆脱困境。同仁堂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他们剥离出部分绩优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 6 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当时募集资金3.5亿元,为企业摆脱困境奠定了改革体制和机制上的基础。这关键的一步不仅实现了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带动了企业管理理念,经营观念,运营机制等一系列的变革。国内上市成功后,2000年,同仁堂又从股份公司分拆出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剂型新的1 亿元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创业股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被证券界称为“同仁堂”模式。同仁堂以两个上市公司为骨干,以资本连接为纽带,形成了“小机关、多实体、大集团”的发展模式。借力资本摆脱困境不仅让同仁堂再次焕发了青春,而且为企业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多元投资

  “同仁堂从来不仅是一家销售和生产中医药的企业,更是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同仁堂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进取,为中医药现代化、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同仁堂与和记黄埔(中国)的签约仪式上的讲话是对同仁堂多元投资的发展战略的集中概括。

  同仁堂在发展中非常注重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与湖南博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以种植加工白术为主的北京同仁堂平江白术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保证了同仁堂药品的质量。此外,按国家中药材种植质量标准,同仁堂还投资几千万元,在全国主要中药产地开辟了7个种植基地,建成了北京大兴黄村镇、亦庄经济开发区、丰台刘家窑、通州、昌平五大生产基地。

  同仁堂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与毫州京谯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北京同仁堂(毫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开创了饮片发展的新空间。

  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对于拓展零售药业终端,把同仁堂发展成为中国医药零售商业的第一品牌和领先企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的启动和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中研同发)的成立将大大提高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对同仁堂挺进中医药开发前沿和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仁堂集团与和记黄埔所共同投资组建的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不仅总投资额达到了2.39亿美元,而且两强联手,将促进中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国际开拓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同仁堂已经不满足国内市场的“唯我独尊”,把中药大规模推向海外市场是他们下一个发展目标。在同仁堂335周年店庆之际,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向外界透露了同仁堂涉足海外市场的发展计划。他表示,将力争在2008年之前,使同仁堂海外分店总数达到 100 家,并将中药打入海外主流市场。

  目前同仁堂已在海外设立合资公司和药店 14 家,每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同仁堂的海外分店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消费者也以华人群体为主,尚未真正触及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最近,不断有利好消息从海外而来,使中医药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前景渐趋明朗。欧盟刚刚宣布放宽植物药市场准入条件,正式承认符合条件的中药可获得药品的合法“身份”。而同仁堂的药品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认证,过硬的管理体系是其产品质量的可靠保证,也将有助于实现国际主流市场开拓。

  2004 年 10 月28日,北京同仁堂国药公司已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订合约,将在当地兴建同仁堂首家内地以外的生产基地,以此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这被认为是百年老店同仁堂进军国际市场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随着此次香港生产基地的开工建设,同仁堂的出口业务将进一步前移。按照计划,未来一至两年内,同仁堂的所有出口业务将全部转至在中国香港同仁堂国药公司负责运作,以此扩大同仁堂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西方主流市场的占有率。

  同仁堂集团正在“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的路上快速前进,力争到2011年成为销售额达到 300 亿元,利润达到 13 亿元的国际驰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山川河流,组成了我们
    我们即地球。
    by 毛毛.G
    2 评论
    54 赞
    23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8 评论
      84 赞
      50 收藏
        生活,其实可以很性感
        艺术,就是“别去为难观众”
        by 緑 midori
        0 评论
        53 赞
        18 收藏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3 评论
          74 赞
          55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5 赞
            27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3 赞
              3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