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创新引领未来


---------------------------------------------
从能源到生物科技,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新变革时代的全盛时期

75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在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这75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5年前,世界上没有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没有飞机,没有商业电视,没有计算机。许多人死于普通的感染。耗时5天的海上之旅是从美国前往欧洲的主要方式,“无线”指的就是客厅里的木壳收音机。从那时起,我们对物理和生物世界的驾驭能力大大加强了。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地球上的大多数居民都可望活到65岁甚至更长。“绿色革命”改变了农业,地球现在可以养活自1929年以来已经增加了两倍的人口。我们在月球上留下了满是灰尘的鞋印,创造了互联网,学会了如何解读人类基因组。
多亏有了这一切的进步,工人们能够生产出的产品要远远多于1929年时的水平。美国单位小时的产量在过去75年间几乎提高了4倍,这意味着生产率每年平均上升两个百分点。其他许多工业国家也取得了相似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也能够利用快速的空中交通和几乎瞬时的通讯网络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真正的一部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但是当我们真正审视革新经济的状况时,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技术演变的进程并非一片坦途。近年来,信息处理和卫生保健领域的变化速度要远远高于能源、交通和制造等领域。在许多产业内,我们还在依靠可追溯至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陈旧技术。内燃机是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发明的,托马斯・爱迪生的第一座商用发电站开办于1882年,而今天将铝土矿炼成铝的工艺则是于1886年首次向世人展示的。对于从1929年过来的人来说,今天的汽车和汽油泵看上去在功能上似曾相识,虽然在细节上有些差别,而今天的计算机对他们来说则是个完全神秘的东西。

万事俱备
我们不禁要问:未来75年,我们是否能迎来同样令人兴奋的巨大变革,就像在信息技术和卫生保健领域已经发生的那样?变革的进程是否会缓慢一些,更趋于渐进性发展= 对现有的技术和产业进行改进,而不是产生全新的飞跃?简而言之,创新经济将走向何方?
预测技术变革从来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既然我们在这篇专题报道里希望做出些预测,那么我们的预测就是全球经济可能正处于一个可以与过去75年相媲美的创新时代的全盛时期。所有有利的因素都已经具备了:科学正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资源用于研发和教育,而企业经理们也对变革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纵观各个领域,从能源到生物技术、从软件到汽车,创新都处于酝酿之中,这些创新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革命性变革。近年来,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一直在为纳米技术打基础,为原子和分子级的工程技艺铺路。这样的小奇迹最终可能会制造出基于碳纳米管、微型医学探针、新型光线和新型太阳能电池的、运行速度要高得多的计算装置。
也有迹象表明,能源技术将实现大突破,有望产生高效的燃料电池、利用太阳能的新方法以及更为安全的核电厂。这些进步有望在不远的未来颠覆能源经济学,减弱世界对石油和其他矿物燃料的依赖程度。
而在生物科学领域,目前健康和死亡所面临的种种限制将来可能是有待被跨越的边界。“我们正在寻找生命运行的根本方式,”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研究所的所长苏珊・林奎斯特说,“如果我们能弄懂事物变坏的原因并加以利用,将会产生惊人的影响。”生物技术巨人安进公司(Amgen Inc.)的首席执行官凯文・沙勒补充说:“我把今天比作1946年,当时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潜力才刚刚萌芽。”
并非巧合的是,就在革新走向全球化的同时,这个崭新的技术浪潮正在蓄积力量。在工业化国家,非国防性私人及政府研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从1981年的1.6%上升到了2002年的2.1%。1988年以来,已发表的惠及全球的科学研究论文增加了40%。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在借鉴美国的方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这产生了关键的革新投入= 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
而且,革新的火车头= 美国= 仍然生气勃勃。诚然,顶级科学家们和公司领导人对美国可能最终落在全球竞争对手后面的担心情有可原= 用伦斯勒技术学院院长和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长雪莉・杰克逊的话说,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危机”,但是至少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理工科研究生项目仍然的的确确是最棒的,”杰克逊说,“我们的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支持利用技术创新。”

迫切需求
创新的速度和途径对决定世界经济的未来将至关重要。事实上,对于增长而言,拥有一个革新型的社会可能要比拥有一个高的资本投资率更为重要。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商业投资平均只占全国产出的11.3%,几乎与前两个10年持平,显著低于日本。不过美国的生产率却大大提高了,原因在于迅速采用了新技术,其形式就是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
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要解决最为紧迫的长期问题将会非常困难。例如,从长期来看,如果没有新能源,将很难找到办法来解决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高速增长的需求。而为日渐老龄化的世界人口提供承担得起的卫生保健也将是一大挑战,除非医疗生产率大大提高= 而如果没有卫生保健技术的充分发展来降低而不是增加医疗费用,这个目标也是无从实现的。
同样,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新产业出现,美国工人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就业良机。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告诉我们,一项技术突破,比如说互联网的出现,会极大地刺激就业,全新的职业类型也会应运而生,就像过去汽车和铁路等创新一样。美国的繁荣取决于它的全球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的道理。
创新不一定都是像互联网那样的技术突破。例如,它们可以是在制造、零售或者一个公司内部工作流程重组方面常见的改进。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60和70年代首创的精益生产理念向我们展示了提高质量和降低装配线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大约就在同一时期,沃尔玛连锁店公司(1962年开办了首家商店)之类的仓储式零售商的出现将高效的物流和紧密一体化的供应链条引入了零售业。这种创新= 部分依赖的是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正是美国零售生产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欧洲的关键原因。更新的例子是,成功实现在线拍卖的eBay公司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销售渠道。
此外,金融创新的快速步伐= 主要在美国= 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这将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增长。第一家真正的风险资本公司“美国研发”(American Research & Development)成立于1946年,它在为创新型新公司提供融资方面得心应手。信用卡是1958年由美洲银行公司发明的,它的发明为美国中产阶级提供了简便而直接的贷款渠道。20世纪70年代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的出现改变了住房的融资方式,使业主可以利用房产融资。
但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美国经济,谁都说不准一定会怎么样。科学突破转化成适销的技术和产品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而企业能够弄清如何最好地利用它们也可能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十面埋伏
创新的整个过程远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更为微妙而脆弱。它既需要有为基础研究提供资金和鼓励冒险的大环境,同时又需要有能够发现最佳产品并将其投入市场的市场秩序。“关于创新没有什么预先注定的东西,” 经济历史协会会长、技术历史专家乔尔・默克说,“这个过程出错的可能有100种。”
而且即便是一场创新大潮席卷全球,美国仍旧不能获得其带来的全部好处。“我们拥有的东西很特别,需要进行发展和提高,”安进公司的沙勒说,“我们的比较优势会渐渐减弱,我们最终可能会像德国或日本那样,创新不能产生经济回报。”有太多的陷阱需要提防。用于研发和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政府资金可能会因预算的大幅度削减而大大缩水。如果激烈的价格竞争使公司很难从创新带来的好处中获利的话,公司也可能会取消研发。
也许最令人忧心的新恐怖主义袭击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为有力的安全措施和军事行动。恐怖主义连同打击恐怖主义所必需的各种安全措施一起,关上了本应开放的大门,阻碍了思想、商品以及人员的自由流动。
在创新迟迟没有进展的一些部门,全球性的创新好容易带来了一些产生突破的大好机会,而出现这样的阻碍将是灾难性的。例如,汽油发动机长期以来都是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自1929年以来,虽然汽车产业已经出现了许多渐进性的改进,比如自动变速器、喷油式发动机,但是大部分机动车辆仍旧依靠燃烧石油产品,这不利于环保,还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为了摆脱这种技术迟滞,转用新型的推进装置= 无论它们是汽油和电力的混用装置、效率更高而污染更小的柴油机,还是以氢为动力的汽车,美国、欧洲以及亚洲汽车制造商们需要在竞争中共同努力。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全球研发增加了能源生产与销售领域发生变革的可能性,而这个领域内变革的缺乏实在是令人吃惊。1973年,20世纪70年代的那场能源危机尚未发生,天然气、汽油和煤炭之类的矿物燃料占美国全部能源消耗的93%。3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旧技术”燃料仍然占美国能源消耗的86%。

前途未卜
同等重要的是,核电= 最大的技术进步之一,1950年首次出现的时候曾被认为是廉价电能的终极来源= 最终也不过是幻梦一场。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清楚地看到核电过于昂贵,而且极不安全,因此虽然石油价格高居不下,1978年之后美国的公用事业公司还是停止了对新核电厂的建设。这是战后能源创新的最高潮。
但是能源技术的前沿最终还是再次向前发展了,这一次是全球的共同努力。太阳能领域的先锋包括日本的夏普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以及像Konarka技术公司和Nanosolar公司这样不太有名的美国公司。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甚至在核能领域也有变革的迹象。中国和南非正在计划测试设计新的核反应堆,这种反应堆可能会更加安全,更加高效,而研究人员则在继续探索核聚变。
第一期《商业周刊》上刊登了一整页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广告,意在通过提供工厂运行所需的天然气吸引制造商们到旧金山去,而天然气这项技术目前仍在使用之中,这便是能源领域变革迟缓的明证。与此相比较,在同一期上刊登的IBM的广告中所炫耀的“会计机器”现在已成为古董。
这里有一个教训。1929年时,没有人能预测到IBM公司的“电动分类机”会变成今天快似闪电的计算机。今天,没有谁能预测到今后75年可能会发生什么变革。
最终,创新将会继续把可能实现的领域扩大。在“信息革命”之后会不会有一场“生物”、“能源”或者“纳米革命”呢?没有人知道。但是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聪明人致力于新技术研究以及一旦成功后巨大财富的诱惑,成功的机会要好于先前的任何时候。


作者: 迈克尔・曼德尔(Michael J. Mandel)
翻译: 郑巧珊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如果有宠物,那生活也还不错
    by 秩秩
    3 评论
    139 赞
    13 收藏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讲女性故事,拜托请像它一样真诚
      by 阿诚。
      4 评论
      62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