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唱片,一段文字
文/Asakur@顶尖文案TOPYS
偶然看到一位网友在2003年写下的话:“……总感觉自己跟音乐的距离竟然越来越远了。以前捧着个小录音机,照着歌词跟唱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亲近感没有了,距离也就远了。”如今又过十年,我们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距离。你可还知道有种叫作“专辑文案”的东西吗?像是为音乐作序,又像是本来就作为唱片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阳光微醺的午后,收集了这些文字,或是专辑封面的一句话,或是内文一段文案,或是唱作人亲自执笔写下,或是乐评人的真诚感慨。
此刻,不妨静看文字流淌,让音乐反作背景。
———————————————————————————————————————————————————
2014年的4月,首先借用林夕的一段小文《造物者的光荣》,献给永远的哥哥。
献给张国荣
十仔.十二少.旭仔.宁采臣.蝶衣.何宝荣.哥哥.万人迷.明星.风继续吹的白颈巾.红色高跟鞋探戈舞.自信.可亲.酷.友善.傲.体贴.细腻.狂野.缠绵.妖魅.磊落.精致.忧郁.柔情.潇洒.执迷.随和.理智.沉溺.直率.内向.飞扬.宠爱.红.大热.传奇。
文字已不足以表达我们这个名牌。
我们听见的、我们看见的、我们认识的、我们以为的、我们幻想的,都已成为永恒的集体回忆。
这是个孤独少年成长的故事、力争上游的故事、锋芒闪耀的故事、选择平静生活或天生我才不忍浪费的矛盾故事。
如露如电如幻如花的张国荣,在万人注目下一直流动如风,也在万人宠爱下乘风归去。
散聚有时,风光无限。
感激完美主义者哥哥为我们吹遍千娇百媚的风潮。
有空气,就有风,风会继续吹。
黄莺莺:《雪在烧》
久远的传诵以来,爱情,像一场瘟疫,也像永不散场的电影;是一把烫得人心碎的烈焰,也是一场孤独地下在心里的雪。
当潜藏的火山开始沸腾,当久螫的梦境将要爆发,当世间最冷的雪都冲过临界开始燃烧,是你该屏息的时刻了。
黄舒骏:《雁渡寒潭》
雁来了,我心实现;雁去了,我心乍空。
期待一个真实的情绪,让雁飞下来,而我不再是一池寒潭。
罗大佑 :《皇后大道东》
于是这样的时代终于来临:一九九零的年代。
住在这里,我觉得像个掮客一样,做着一宗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最大买卖。
而此时此地的香港客,谁又不是呢?谁?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是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也不是斗争,而是一个梦想。
于是我知道,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我们正在梦幻里,在她的怀抱里,迈向一个只有她知道的未来。(罗大佑)
齐秦:《丝路》
丝路不是一条路,而只是一个去处,那个地方只有方向而没有尽头,很像是爱情。
音乐比人生简单多了。
让每首歌都找到素净的脸。但愿风风雨雨之后,是心灵的云淡风清。
陈升:《家在北极村》
你去不了的远方,
我帮你把故事带了回来。
思念成了回忆,回忆成了故事。
故事是旅人沿途美丽的风景。
《拥挤的乐园》
如果你们认为我有一点怪,那是因为我太真实。

王菲:《胡思乱想》
清醒大多诅咒,飘飘忽忽的空间我至觉得真正拥有。

陈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
单曲文案
六月飞霜
为什么你说六月飞霜是古怪的现象?这世界就是充满荒诞、不公的事,扭曲的价值观人人唾骂,却人人奉行,还有什么值得哀伤呢?麻木感观吧!激昂的《六月飞霜》,仅是令你反省三分钟的歌吧。
最后派对
追悼会上来宾流泪以外,其实也可以笑回应逝者,曾经肩并肩作战,曾经甜蜜的相恋,又或是大伙儿同欢同乐的日子,才是对那位好友致送最值得怀念的最后礼仪。活得精彩,最尾切勿流眼泪,对吗?
苦瓜
以“半生瓜”比喻人生,探讨人心起落。其实苦瓜味道一直苦味回甘从来没变,变的却是我们,年少时不爱辛涩,长大过后阅历加深了,才明白这又名为“半生瓜”的意味深远。苦味回甘,不就是人生的写照?
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 (英)
季节限定的圣诞歌,不一定要令你大感普天同庆的热闹,一个人孤寂地过,凭着一首歌的共鸣也可变得温暖。独处品尝《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让旋律静静渗入皮肤的触感,令人体会孤独也不一定难过。

五月天:《离开地球表面 Jump!》
我,否定地心引力!

《后青春期的诗》
青春之后,后悔之前,我依然用力的活着!

陈绮贞:《蜉蝣》
"蜉蝣"是一种在夏季聚集繁殖的生物,它们看似渺小、朝生暮死,
成群飞舞时却壮观美丽!
陈绮贞说:"人常会觉得自己平凡,渺小,
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看见自己追求梦想的样子。
所以我写了这首歌,送给身边的朋友。
也送给,为了过心目中理想的生活,而正在努力的你们。”
“我们都只不过是感情过剩的花朵,除了快乐。别无所求。”
《华丽冒险》
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苏打绿:《日光》
当我们快要感受不到季节
苏打绿刚好用音乐把春天带來。
相信许多人迷恋苏打绿是因为相互陪伴的特性太强烈。就像某些人听到陈绮贞的《还是会寂寞》就非得想起十七岁不可,或许苏打绿的《频率》也使他们忘不了自己的二十一岁。

宋冬野:《安河桥北》
一个城市漫游者的安和桥北
他
在蓉城的祠堂敲打耳钟的空灵,
在太湖樵头尝过醉人的雨。
在筑城折下腊梅看尽风尘把酒,
在金陵的阅江楼巅览望江淮。
在西湖岸边撑起一把纸伞,
在凤凰城中贺兰山下轻嗅刺玫。
在商都品笑白居不易,
在浏阳河映出的星光里记起奶奶的微笑。
在金城的河床里荡起黄河谣
也在这里点燃一只兰州。
有一天,他还是回到了安河桥,也许就忘掉了混凝土的过错,在桥下寻觅着那些安澜平和。
你感到自己离音乐又近了吗?
如有更多你喜爱的专辑文字,请在评论中慷慨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