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舞台上的领导课
作者: 袁绍基 |
作者简介: 《香港地政学季刊》总编辑 |
发布日期: 2006-02-01 |
莎士比亚不仅仅是语言大师,他对人性以及人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和斗争,更有极为深刻的认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惠特尼(John O. Whitny)和麻塞诸塞州莎士比亚剧团创办人帕克(Tina Packer),在其合著的《权力剧场》一书中,汲取莎翁戏剧中的管理智慧,对领袖要如何与他的追随者建立充满信任的关系、如何相互沟通激励、共同成长并造福对方等众多问题,展开了生动的讨论。在饶有兴致地欣赏戏剧之余,诸位不妨以其为镜,鉴照自己。在其众多的剧作中,莎翁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领袖和他的追随者要如何建立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双方如何结盟、共同成长,并造福对方?莎翁认为:即便是能力卓越的国王,也无法独自处理国政;倘若能聚拢忠诚、可靠、能力出色的下属为他办事,那么国王头上的皇冠戴起来自然轻松得多。而对于下属来说,如果上司给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那么工作起来也会更加尽心卖力。公爵不能抢了国王的风头要想建立互信,上司和下属都要具备与其职权相适应的能力。假如下属不能做好份内的工作,上司就很难把权力下放给他。反过来,为并不具备领导才能的上司办事,下属也很难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自负的下属会忍不住想:既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做的,为什么还要把功劳都归于上司?而胆小的下属又会有这样的顾虑:我表现得好,会不会令上司如芒在背?他该不会忌贤妒能,对我排挤打压吧?《权力剧场》的作者惠特尼回忆自己的经历:他在担任Pathmark超级市场首席运营官的时候,因成功将公司的生意转亏为赢,获取了不少掌声,并且博得了传媒的青睐,一再现身电视和广播,诉说成功经验。据惠特尼事后分析,当时他实在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应该请出上司共享荣耀。随后的几个月,惠特尼遭到高层的不断打压和排挤,直至离职方休。1998年,长久以来被视为花旗集团CEO接班人的迪蒙(James Dimon),遭到该集团两位联合执行官威尔(Sandy Weill)和里德(John Reed)的辞退。在那之前的15年间,迪蒙一直深得威尔信任,甚至情同父子,而对外间传闻的迪蒙将是CEO的接班人,威尔乃至里德也都曾经默认。即便这样,迪蒙还是被辞退了。据推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俨然以花旗集团的真正领导人自居,惹得两位上司不快,终于落得个收拾包袱走人的下场。对类似因功高震主而遭殃的事情,其实莎翁在剧中早有警告:公爵不能抢了国王的风头(A duke never upstage a king)。麦克白登基后不久,就把其得力助手班柯将军杀害;克劳迪斯国王一再要谋杀受民众支持的哈姆雷特王子;查理二世先放逐波林布鲁克,复夺其财产。上述种种,究其起因,不外乎妒嫉和不能容许下属盖过自己的风头而已。惠特尼和帕克认为,无论哪个阶段的企业,其成功都系于领导和部属之间的互动。如果上下能够明确共同目标,而上司又全心让下属胜出的话,下属通常一定会拼死为上司做事,以报知遇之恩。仔细想来,曾国藩“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价值观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日常的管理中,领导者倘若能够言行一致、成全下属,与其说是一种胸怀,不如说是一种领导能力。相互尊重,信守承诺上司除了对企业及自我做出承诺之外,还应该对其下属做出承诺。同理,下属也该向企业、自己和上司做出承诺。这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承诺网络”,各自网络的共同点,就是彼此沟通、分享与共鸣的基础。通常,如果上司和下属没能就共同目标做出承诺,似乎也仍然可以勉强在一起工作。然而,倘若上下一心并相互承诺负责的话,他们之间的忠诚关系就可以冲破一切阻碍,为企业与个人建功立业。莎翁笔下的安东尼能继凯撒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领袖,就与他和下属伊诺巴柏斯之间的相互承诺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后来,安东尼不听伊诺巴柏斯的一再忠告,一味迷恋克丽奥佩拉,以致军政事务荒废,伊诺巴柏斯才决定收回其对安东尼的效忠承诺,转投渥太维的阵营。安东尼理解并尊重伊诺巴柏斯的决定,命人将伊诺巴柏斯的所有私人财物送到敌方的阵营去。在收到财物时,伊诺巴柏斯满怀伤痛和懊悔,心碎而死。不久,安东尼也为渥太维所败,含恨而终。安东尼和伊诺巴柏斯的失败,在于他俩失去了为共同目标而战的承诺,失去了彼此,终而失去了事业乃至生命。惠特尼和帕克指出,只要上司和下属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使双方管理风格各异,也可以达成成功可期的合作。不过,要维持相互承诺的稳固,领导和下属还应相互尊重和自重。惠特尼回忆他在自创的广告公司工作时,与一位出色的创意人员共事。有一次,惠特尼收到她的文稿,二话不说便兴高采烈地这儿作一些修改、那儿作一些润色。对此,那位骄傲而直爽的女士表现出很大不满:“当这张纸上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您在哪儿呢?”此时,惠特尼才幡然大悟:下属的创作和贡献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而她向他提出不满,也是自重的表现。于是,惠特尼连忙道歉,再三肯定她的能力和贡献,并承诺今后不再肆意更改创意人员的作品了。把握机会“以下犯上”上司管理下属,想来天经地义,无需刻意强调。然而,实际上,下属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影响上司。惠特尼特别指出,面临巨大压力,领导者也经常处于恐惧和忧虑的心理状态中,实际上,他们的恐惧和忧虑,比起下面的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领导者也需要他人的认同和抚慰,才不会陷入竭斯底里的情绪中。而能满足领导者这种情感需求的人,除了他的亲友,就是和他共事的部属了。因此,为人下属者,在上司表现出色时,能适时给予肯定和赞美,并非曲意逢迎;而当上司面临艰难抉择、优柔不肯出击的时候,慷慨地给予鼓励,不断加强正面的信息,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上司的斗志。在《约翰王》一剧中,软弱的约翰王贪生怕死,十分乐意向法国投降,其部属巴斯特对此不以为然。然而,巴斯特深知约翰王个性,所以十分沉着,并不把话说穿,只是极力奉劝约翰王大展雄风,发挥其英勇的一面,“要表现得像战神般耀武扬威”,“反过来威胁要威胁我们的人”。终于,巴斯特取得了国王的信任,领兵出征,成功迫使法国签订和约。大功告成之后,巴斯特又发表演说,把英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约翰王的勇敢和英明。反观《李尔王》一剧中,李尔王和肯特伯爵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李尔王的刚愎自用和肯特伯爵的不恤上意。肯特伯爵不理解上司的弱点和恐惧,一味直言顶撞,不仅不能阻止李尔王分出疆土的决定,并且为国王所驱逐,眼睁睁地看着李尔王的江山土崩瓦解。对此,惠特尼指出,在企业活动中,不经观察和思考就坦白想法,实不可取。特别是当上司一门心思要做出某些不智决策的时候,不管不顾地大肆评论,往往只会把水搅得更浑,甚至有时还会落得肯特伯爵的下场,牺牲了自己,惹恼了上司,到头来也救不了企业。这时候,最好审时度势衡量应否立即向上司进言、又该以什么方式提出。之所以要考虑这些方面,并不是优柔寡断或顾虑重重,实在是因为无论上司还是下属都同属一个团队,给彼此信心,尽可能地凝聚团队的力量,才有机会共渡难关。审时度势,巧妙沟通在组织当中,沟通是绝对必要的,但是无条件地把问题摊开来谈,在很多情形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挑起战火或扩大鸿沟。肯特伯爵就是以为只要向李尔王陈以利害,就可以阻止国王做出愚蠢的决定,谁料到竟会把情势弄得更僵,把李尔王向悲剧收场又推了一把。忠心的部属不对上司盲从附和,而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向上司提供决策所需的服务。但是,如果昧于形势,只图向他人灌输想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实际上,时机乃至形势都是可以利用沟通创造出来的。莎翁在《凯撒传》中,就演绎了安东尼如何以巧妙的沟通技巧,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将支持者从对方阵营赢取过来的。
|
版权声明: 本文系TOPYS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注册/登录 TOPYS发表评论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by 阿诚。
4 评论
62 赞
13 收藏
by 秩秩
3 评论
139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