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隐形人– Yatzer访谈中国艺术家刘勃麟

 

编辑/桃红小闪电

以下文字转贴自 Yatzer

跟随视觉设计网站Yatzer 对中国艺术家刘勃麟的独家访谈,探讨与了解他的作品 ‘Hiding in the City’ 背后的想法。艺术家以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它更深层的意义

 

您创作的最初的源泉是什么?最初是怎么出现这个想法的?

答:在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经历了一段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关爱。没有收入,没有感情的四年,我在这几年里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社会抛弃一样,没有社会里的位置。我在环境里可有可无。这是我情感的内因。导火索是2005年11月16日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地索家村国际艺术营被城管强行拆除。我作为在场的艺术家,开始做了一系列城市迷彩作品,用来表达对政府暴行的反抗。我用我的行为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不受保护的地位和艺术创作的恶劣环境。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城市的场景作为您作品的背景?对您有什么特酥的意义吗?

答:在我们有着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社会,在他的逻辑里必须要有一些大字出现,来告诉和清洗大众的大脑。我们需要的人是什么样子。比如:墙体上会有统一思想,宣传教育这样的大字,这其实就是来愚弄大众的方法, 最终的得益者是确定这些标语的人。我的身体选择这样的墙面做隐身和被消失,这时候不是我和背景墙的关系,其实是我作为个体和这些以愚弄大众的标语的关系。在中国我们对这样的口号大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我想用我的作品提示人们多考虑自己生活的环境。

 

您选择这些场景之前有什么特殊的筛选过程吗?

答:我的作品在某一方面在记录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因为在文革期间的一些标语以及习惯到现在我们还是在沿用。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是我的作品的关注点,我其实在询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会发展这样?我们以后该如何反思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社会该往哪里去?

 

您如何感受把自己当作一张空白的画布?

答:在实施作品的时候采取不动的姿势,我有助手来帮我完成在身体上的彩绘,他们会尽力帮我把我的身体画的的背景是一样的颜色。最后由照相机记录下来。我是靠坚强的意志来让自己坚持的。在做城市迷彩作品的先期,我其实很享受这种过程,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或许在那一刻凝结在我必须站立住、必须坚持的信念里了。

 

您为何选用用摄影然后出片这种形式来表达您的艺术想法?

答:我的这样的艺术形式在行为过程录其实没有太多的观赏性,就是努力把身体上画的和背景一样,如果说有艺术感染力的话,最后拍完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最有说明性的作品,所以由最后的照片作为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您每一次拍照需要多久的时间?在您自己的身上画画需要多久?另外,在创造一个作品的时候,您大概需要多少外介的帮助?

答:我的作品从开始到最后结束,一般会持续3-4个小时,画画的工作都是由助手完成的,还有最后的拍摄也是由助手完成的,我的工作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画画不是你,拍照片也不是你,那怎么会是你的作品呢?我的工作是要挑选有意义背景,和选择由那个助手来帮我画画和拍摄。我一般在拍城市迷彩作品之前,我会先选择几个备选的地点,然后再选择最合适以一个作为实际拍摄的背景。到实际拍摄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站在那里尽量不动,其余的都是有我的助手来完成,比如像涂色和摄像以及最后的摄影,都是助手完成。会在其中指导他们尽快尽好的完成。在开始之前,我会先拍一张我站在这里的照片,和助手分析哪里是重要部分,哪里要首先完成。再就是在调颜色的同时尽量要调的颜色和我身后的颜色尽量一致。最来就是一笔笔的涂色了,要把身体上面画的和背景一样,很重要的就是身体两侧的线要和背景一样。

 

您通过您的作品想表达什么讯息?

答:在我认知的是世界中,人是单个的人,同时也是脆弱的个体。因为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出生在什么位置,不能决定自己呼吸什么样的空气,也不能决定自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熏陶,大脑里什么是你自己的呢?好像你再争论时有自己的观点。其实你的观点也不是你自己的,也是别人拷贝给你的。其实人生来就是被复制过程里的个体。人作为个体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我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的无助感或者说疏离感,其实都是来自一个人的不能独立的思考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带来的。我的作品其实都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人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您觉得您是一个具有政治意味的艺术家吗?

答:首先,我的作品里含有强烈的政治成分我必须解释一下,应该这样说:因为我生活的环境里充满的政治的因素,才导致我的作品里才含有政治的成分,因为我是生活在这样的空气中的,所以在我的作品里才会有这样的方式来呈现。 我同意你的—-艺术可以对社会的变化起积极作用的说法,因为艺术作品在现今的时代的主要的气质是:通过作品的反思和疑虑来提示人类,让人们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身处的化境和面临的问题。我也是通过作品来提示周围的人,我想让观众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在我的作品里在一开始就伴随这艺术家工作被强行拆除开始的,在一开始我的作品的内在的怀疑社会、对命运抗争的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决定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反叛的气质。后来作品里出现的标语,一家人,拆迁,红旗等等因素都是这种脉络的延续。

 

您如何看待中国今天的崛起,发展?

答:中国的发展经济的复苏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的认可,也慢慢吸引了国际这回的重视。但是我们的发展也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贫富分化严重,环境生态破坏严重,人们盲目拜金等等社会问题,但不管怎么样,中国是在发展了,存在问题也是情理中的,我们艺术作品里表现的反思和疑虑也是在想让社会发展的更合理,更开放。

 

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您觉得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在中国选择作为艺术家,等于选择了苦痛和寂寞。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在社会上是没有你的位置的,你必须面对一无所有的处境。在中国在行为艺术作品有时候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你除了身体,你什么也没有。身体是你最后的一张牌。所以我必须更有毅力的做我的作品。

 

当您拍摄您作品的时候, 路人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答:非常好奇,他们开始都不会太理解我在做什么,但,经过观察和交流后,他们都是慢慢理解我的艺术作品,这也是社会大众开始接受当代艺术的开始。

 

您觉得让中国艺术家受到国际上的注意和认可是否很难?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之初,还是以模仿和借鉴国外为主,但随着对本国问题的关注,已经有慢慢成熟的感觉。我觉得有三点,这要做到了就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一,立足中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在的生活基本没有国内外之分。二是立足当代的社会思考,把反思社会当做自己的责任。三,忘记所谓的传统,因为尊重传统必定会束缚人的思考。

 

 

2011年6月,在纽约的Eli Klein Fine 美术馆 将举办刘勃麟个展。

 

via 60designwebpick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讲女性故事,拜托请像它一样真诚
    by 阿诚。
    4 评论
    62 赞
    13 收藏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如果有宠物,那生活也还不错
      by 秩秩
      3 评论
      139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