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的百周年展览怎么做?松屋银座选择从鸡蛋聊到建筑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展览,首先,它已经结束。之所以还想要聊聊,在于它作为一个拥有100年历史的经典商业体在百周年纪念期间举办的特别展览,没有大开大合的历史叙事,也没谈任何该商业体直接相关的经营理念。

相反,拿掉海报上那个“100周年企划展”的字样,它似乎适用于任何展场。但它又某种程度体现了商业品牌的气质,且找到了一个非常小切入点,并从中延展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这个展览,是本月初在松屋银座举办的“Tsu-tsu-mu展”。我们简单采访了展览的策划人、设计师色部义昭,了解了更多展览背后的思考。

作为银座片区的老牌百货,今年,松屋银座店已经走过了100年历史。要在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为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商业场所办一场展览,这个需求相信落在谁的手上都会有些“棘手”。而色部义昭找到了一个“举重若轻”的切入点。

“Tsu-tsu-mu展”由日本设计委员会(Japan Design Committee)主办,色部义昭担任主策划。

“Tsu-tsu-mu”是一个日语词汇,指将某物品包起来的动作。色部义昭发现,松屋银座会使用相同的包装纸将商品包起来供消费者带回。这便是此次展览主题的灵感源头。

你或许觉得这没什么特别,每个商场都会有自己特别设计的购物袋。用更专业的话术来说,购物袋是构成一个商业空间品牌标识的重要部分之一。而松屋银座值得一提的点或许在于,他们的包装系统自1978年导入企业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后,仅在2001年进行过一次较大的更新。这也让包装能够有机会成为品牌极具辨识度的视觉形象。

1978年使用的购物袋和包装纸。松屋银座的视觉系统由仲条正义设计。
2001年起使用的购物袋和包装纸。

但是,仅仅讨论包装,对于一场“百周年企划展”来说显然有点单薄。因此,展览的立意并没有停留在“包装”上。“我们并未将‘包裹’的含义局限于单纯的商品包装,而是将其发展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并致力于广泛传播。为了更贴合当代传播语境,我们有意采用了罗马音‘Tsu-tsu-mu’而非日文汉字来表述。这也是为了将这一新概念推向世界而做出的选择。”色部义昭如是阐释他们的想法。

展览从“包裹=关怀”的视角出发,尝试带领参观者重新审视这个概念。一旦跳脱出“商品包装”的限制,人类有关“包裹”的各种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设计理念便形成了一个几乎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宽泛世界。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打开思路,色部义昭从自然和饮食文化这两个最贴近我们“本能”的角度切入。

自然界中,“包裹”常常意味着生命的孕育——果实、蛋、茧,在突破包裹的那一刻,新的生命宣告它们的诞生。而说到饮食中的“包裹”,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包子、饺子、粽子、春卷……在层层包裹和不同烹饪手法的加工下,不同的食材得以碰撞融合出丰富的味觉世界。

当然,由日本设计师策划的展览,当中的食物更多源自日本饮食文化,比如章鱼烧、大福团子、饭团等。

从自然和食物出发,“包裹”的概念被逐渐放大,从服装到产品设计再到建筑,展览希望呈现的,不仅在于人们如何“包裹”事物,亦试图传递这些设计背后的思考对周遭的观察与关怀。

整个展览总共由七部分组成:

1、前言:重新将“包裹”视为一种设计方法论​​ ;
2、​​Tsu-tsu-mu源于自然​​——探寻自然造物中存在的包裹形态;
3.​、Tsu-tsu-mu藏身何处?——发现饮食文化中的包裹智慧;
4、​​Tsu-tsu-mu的思考与被包裹的形态——由人类创造的多样设计;
5、​​创作者们的Tsu-tsu-mu学问​​——8位设计师/建筑师所思考的“包裹”;
6、诞生于日本的Tsu-tsu-mu 精神——从武家礼法“折形”看日本自古以来的精神性;
7、向世界传递名为Tsu-tsu-mu的设计方法论——小说家平野启一郎为展览特别撰写的文章。

“折形”是一种日本传统礼仪,将礼物、书信、钱币等用和纸细致包上,耐心地折叠、对齐,让礼物被包成特别的形状,以此来表达赠礼者内心的尊敬和心意。

可以看到,整体上,展览将“包裹”这个概念拆分成了具体的物品和理念及文化精神两大维度。他们邀请到建筑、平面、产品等不同领域的八位设计师,包括原研哉、佐藤卓、隈研吾、须藤铃子、柴田文江、深泽直人、面出薰和小泉诚,从各自的工作出发,探讨他们对“包裹”的看法。

在纺织品设计师须藤铃子眼中,“包裹”这个概念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看似有正反,却又仿佛不存在明确的表里——当你把一块布贴在墙上,看不见的那侧自然成了里侧,但如若让它在空间中变换形态,被塑造成方形、圆形或扭转,表里的界限便开始模糊消融。

而作为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认为,“包裹”是一种增加格调和价值感的方式。“并非所有东西都用旧报纸随意包起来就好”,他说:“就好像一份便当,专用的包裹会增加它的仪式感,书籍也会因为专门的设计装帧被赋予价值感。”在他看来,在这个过程中精准把握尺度,便是设计的妙趣所在。

展览期间同步举办了一些“包裹”相关的工作坊。

关于“包裹”的设计思考,色部义昭也进行了举例说明。现场,他们展出了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经典的“PLEATS PLEASE”系列。

与依赖既定版型来塑造形态的传统服装不同,该系列采用极具伸缩性的面料制成,能依据穿着者的身体呈现独特的轮廓,“它提供了一种无关年龄、体型、性别,众人皆可享用的全新‘包裹’方式,是包容性思想的极致体现。”

他还提到去年刚落成的大阪梅北公园,当中由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标志性波浪大屋顶,也体现了另一个维度的“包裹”——通过一个巨大的户型顶盖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城市空间,将各种市民活动包裹其中。

在此之前,要有人问我包装纸和建筑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但现在看来,从宏观的“包裹”层面去思考,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内里可能潜藏着相似的底层设计逻辑。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观照世界的方式和视角,让我们尽可能地打开眼界,看到世间万物间可互相借鉴的关系。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