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之后,我们仍在路上|CREATIVE X 创意大会2025回顾

9月13日一早,上海新天地东台里T1写字楼便已人流涌动。这个周末的到来,让这里比平日更早地焕发出活力。

经过6个月的筹备,新天地XINTIANDI和TOPYS携手打造的CREATIVE X创意大会终于在这一天与大家见面。

身处55层高空,远方云团映衬出清晰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大会最自然又切题的背景墙。

在当天紧凑的议程下,新鲜的观点与方法不断涌现,让人们即便渐感身体疲惫,精神却始终踊跃而充盈。

无论是否参与,此刻都邀请你与我们一同回到9月13日大会现场。看看“城市”这一宏大议题,如何被层层拆解成为每个人可感知、可共鸣的启发与收获。

 

从创意生态通往未来实践

在方法论逐渐失灵的当下,我们如何确认一件事仍具有意义?

创意内容平台TOPYS创始人黄永敏先生在开题分享中坦言:“以前我们总是在想‘能不能多做⼀些?’但今天,在做⼀件事前,我则会反复问⾃⼰‘能不能不做?’数次拷问之后,如果答案还是要做,那说明应该做,也必须做。”

CREATIVE X创意大会正是这样一件必须为之的事情。

瑞安新天地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罗宝瑜女士在演讲中说:“最好的城市和社区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每一位参与者的善意与创造力生长出来的。”只有当创造者们真正投身其中,空间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社区品牌,新天地XINTIANDI长期关注并支持创意生态与实践。2021年,他们发起「CREATORS 100」 创意生态计划,至今已与数百位创作者合作。2025至2026年,他们还将开放更多空间、IP内容和服务的共创项目,包括传统文化焕新IP活动「新焺游园」,和全球现象级艺术团体MSCHF合作的艺术商业跨界项目,从而更系统持续地助力本土创意内容生长。

如果说罗宝瑜女士是从实然层面上论证,今天需要做这件事,那么黄永敏先生则从应然的角度表明,我们应该做这件事。

谈及“破界”,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跨领域,但老黄以内容创作者的身份提出:破界更是一种态度。它不是从起点到终点的闭环,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流动——保持开放、舒展,如自由泳般坚定游向远方。这种无远弗届的姿态,也正是TOPYS一直以来的精神底色。 

从“需要做”“应该做”到真正“做出来”,步骤虽清晰,道路却并不轻松。“破界”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命题——新天地XINTIANDI与TOPYS的携手,本身就是一重“破界”。

CREATIVE X创意大会,正是两个品牌打破领域与认知的边界,为街区生态播下的第一颗种子——种下一份对城市的期待与追问,静待未来生生不息的可能。

 

一场理想城市的巅峰碰撞

如果 CREATIVE X 是一列驶向理想之城的列车,它将在哪些站点停靠?

在我们看来,一座理想的城市,应当以空间作为承载万物的容器、以文化为脉络、以创新为生生不息的动力——三者彼此依存、相互激发,共同指向一个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城市未来。而这,也是我们这次展开讨论的三个核心议题。

  • “在地文化的取用,要以当地为主体、以当地人为主角”

当在地文化成为潮流,品牌如何真正扎下根去,而非浮在表面?大会第一个论坛议题便以在地文化为切口,展开对城市的洞悉与观察。

无论是盛立宇打破“白盒子”的美术馆模式,Pranitan Phornprapha通过在地实践吸引同频的人与事,又或者吴骏以编辑的方法打造爆款风味产品,其核心都是尊重在地本身。

尊重在地,首先意味着充分的了解。所以孙倩在打造在地项目时,并未停留于印象中艺术从业者常有的感性特质,而是将大地艺术节视为一种“方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不厌其烦地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归纳。就像是顺着明确的步骤去“解题”,逐步推导出一个能被多方接纳的共识。

尊重在地也意味着给予和连接。当吴骏深入到云南发掘原材料,第一步考虑的不是“我要什么”,而是如何赋能地方。因此他签下西双版纳五年的可可,通过预付款的方式连接上游产业。当良性循环被建立起来,风味、产品和爆款都只是正确路径下自然导向的结果。

在panel环节,盛立宇更是用一连串发问引导思考:面对在地文化,是把它当作一个愿意去投身的事业?抑或一种可以攫取的资源?西藏为什么需要下一家美术馆?……通过不断追问,一层层剥掉虚浮的外壳,最终引领我们回归在地的内核——让“具体的人”重新站在大地上,让他们被看见、被尊重、被连接。

聊到酣时,主持人Allan也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在几经波折、拥有一定阅历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认为有些“土”的在地文化有多么重要。正如伍尔夫曾说:“我有根,但我流动。”或许,在地文化就是那条盘踞在故土、永远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养分的“根”。
 

  • “公共空间,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午13点30分,午后时光并没有让人困倦,现场氛围反而在思想交锋中更上一层楼。

公共空间议题下的六位嘉宾分别来自法国、日本、中国等地,堪称是当天嘉宾构成最多元的板块。他们从商业焕新、城市观察、社区设计等多重视角展开,但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公共空间的重塑。

留心观察,街角一草一木皆是世界。黄宇轩将散步作为学问,重量城市的尺度与边角;出野纪子秉持“no fun, no participation”的理念,通过三年工作坊与当地居民讨论“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赵慧则以东京厕所(Tokyo Toilet)和索尼公园(Ginza Sony Park)为例,解读公共空间运营背后的多方参与机制......

除了个人观察与社区营造实践之外,商业空间的建造方和运营方对空间的影响往往更加直观。在panel环节,Heatherwick Studio 合伙人兼中国工作室负责人Craig Miller与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董事总经理Christian Devillers 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想要跳出传统范式,避免“只有一张皮”的空间。

Craig认为,在数字化体验日新月异的今天,线下空间更要给人独特的刺激与回报感。不是像《人生切割术》里那样,让人们每天不得不进入一栋毫无意义的匿名大楼,而是“通过叙事、材料以及空间形态的丰富性,打造出能让人产生情感依恋和深刻记忆的建筑体验。”

而Christian Devillers在Fotografiska创立之初就设计了复合型商业模式,在这个全新的场域中,除了深度影像体验,观众们“可以带饮料进来,甚至会友至晚上十一点。我们也会举办派对、对谈和live,用多元的内容将人们连接起来。”

就像老黄所说:“公共空间,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便我们每天都穿行其中,依然对藏匿其中的细节与故事知之甚少。但幸运的是,经过这场对话,我们对空间的好奇与觉察,又被点亮了几分。

 

  • “如果你能降低商业上的风险,便能在创意领域更大胆地冒险”

当下,无论是抱持长期主义心态、通过纸媒传达细水长流的审美,还是在功成名就之时跨界探索新的领域,都是逆着潮流而上的冒险。创意创新论坛中,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就分享了他们在商业创意上的“冒险”。

有趣的是,从品牌的底层逻辑及发展经历上看,他们可以被自动划分为三组、并且互为对照:

源自日本奈良、拥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川政七商店,致力于让日本传统手工艺在当代重新焕发光彩;而新锐护肤品牌东边野兽,则从东方草药中探寻超越物质属性的价值——她们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都以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为目的。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品牌,就这样跨越时空、产生同频共振。

近日刚从酒馆跨界到酒店领域的跳海Living,与日本创新酒店品牌NOT A HOTEL,尽管风格不同,但在交流中发现彼此共享着“开源”的运营逻辑——跳海通过“打酒师模式”将酒馆运营权交给用户;而NOT A HOTEL则将稀缺的酒店所有权向顾客开放。

从事艺术收藏的周大为与Adidas市场管理和经销商卓越副总裁孙林,虽行业背景迥异,却同样分享了对商业创新的思考。周大为通过将艺术与潮流结合,推动艺术大众化;孙林则通过一系列本土化创新手段让国际品牌“入乡随俗”。他们的实践,本质上都是在突破行业与圈层的限制,探索更开放、更具适应性的商业可能。

作为大会最后一场论坛,嘉宾们的不谋而合也像一个隐藏彩蛋:看似迥异的创新实践,最终都走向同一个方向。所以,大胆出发吧,或许答案在过程中已悄然显现。

 

从街区,窥见未来城市的模样

在思想浓度极高的X FORUM 主题论坛外,大会还为未来商业与生活场景的想象提供了一个落地的试验场——X PART未来街区。

作为 CREATIVE X 创意大会的实践板块, X PART未来街区以社区这个城市生活小单元为舞台,供品牌围绕“未来城市生活”这道开放题,通过跨界合作,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在报刊亭里喝咖啡,在药店用一盆植物治愈心情,在五金店感受织物的温度,在候车亭喝一杯不赶时间的精酿……每个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空间,在X PART都得到了新的诠释。他们通过各自的产品、工作坊等内容,讲述当下的故事,同时展望未来。

漫步在一步一景的街区里,总有有趣的事物让人驻足:和Patagonia一起手工改造广告布,在幼岚五金店用碎布拼贴出独特作品,或是在社区留言板上写下对未来的畅想……放假的孩子、年轻的情侣、活泼的宠物,都能找到让自己舒适的一隅。

和论坛的思想深度和密集输出不同,X PART 以一种更轻松、开放的方式,将“破界”这一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真实体验。

幼岚品牌负责人小龙说:“如今做线下活动,比从前更轻盈了。它谈不上是怎样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和表达。“正是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才能营造出STOP SHOP停停商店主理人西瓜和滋滋所说的“一个可以打开大家想象力和共创力的”街区。

这也为大会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视角——那些厚重的思考和观点,原来可以如此轻盈地落地、生长。

 

通过关于城市的讨论,最终抵达“人”

尽管已经过去一周有余,大会的每一个瞬间依然清晰如昨。

从清晨八点到夜晚十点,涌动的人群与不停歇的交谈,让会场沉浸在思想流动中。新知的冲击一波接着一波,取代了身体的疲惫,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充盈的笑容,有观众更是给出“近期质量最高的大会”的评价。

而这背后,是一场多方共同奔赴的成就。就像拼图缺少任何一块都无法成就最终的画面——每个角色的参与都让这场大会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内容组织

作为组织者,TOPYS与新天地XINTIANDI的团队从内容策划到落地执行,经历了无数个紧密协作的日夜:深入的内容探讨、多轮线上试讲、线下彩排乃至实地拜访嘉宾……即便双方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回望这半年历程,依然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这次大会以“破界”为主题,而我们最先跨越的,正是自己的舒适区。

 

现场观众

如果要说这次大会中的哪一帧给了我们最大的动力,那一定是观众们毫无保留的热情。

早上八点,已有听众提前在场外等候,更有忠实粉丝专程从外地赶来,甚至日本、韩国的媒体朋友也远道而来。不少人连续听完三场长达10小时的大会,现场座无虚席之处还出现了“站票”。

在筛选机制下,来自各行业的创新实践者带来了高质量的互动。其中有观众提问后,更是让孙倩现场发出“招聘”邀请。
 

嘉宾交锋

本次大会的嘉宾们,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先锋。高处相逢、互相吸引,在台上台下展现出强烈的共鸣与互动——从初次彩排时的自然亲近,到panel时的机锋交错,会场内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自然交流

最令人动容的是大会结束后的创意之夜。数百人流涌动,让宽敞的观光厅也显得有些局促。尽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大家却仿佛早已相识。新朋友与老朋友举杯畅谈,中文、英语、日语、泰语互相交织……连接就这样自然产生。

而这,正是新天地XINTIANDI和TOPYS举办创意大会的初衷——实现人与人的破界联结。

我们从城市出发,设计空间、吸收文化、持续创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谈,不只是为了建造与表达,更是为了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褶皱中的人与故事。

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里谈论创意,我们希望它的价值不止于这个idea有多酷,而是在于它能雪中送炭、解决城市实际的问题。创意从来只是一个媒介,人们每日买菜的市场、散步的公园、逛到的好店,才是我们真正想要抵达的地方。

因此,在内容与商业、设计与生活、个体与社区的碰撞中,我们希望借创意在这片土壤中播下一粒种子,期待在下一届 CREATIVE X 创意大会,能够开出更生动的花。

 

 

 

「关于联合发起方」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有一种浪漫是,NASA用地球拼出你的名字
    宇宙级别的浪漫
    by 变身7
    4 评论
    51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