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无巨型广告牌,温网凭啥这么任性?|You Know What

最近的英国实在热闹,一边F1银石大奖赛上霍肯伯格的表现近乎复刻了电影情节,高能热血,另一边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如期而至,优雅永不过时。
温网的草坪照例被精确修剪至8毫米,所有参赛球员需穿全白球衣,球场上依旧看不到巨型广告牌。当其他赛事主打极繁体验,营造热闹氛围时,它像是个例外。

温网的白色着装规定从何而来?投入高额赞助费的品牌又为何心甘情愿遵守“白色戒律”,把logo放小?没有巨型广告露出,温网怎么盈利?本期YOU KNOW WHAT就来聊聊,温网凭啥这么任性?

一切要从温网的诞生说起。温网创办于1877年,当时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对着装与言行极为讲究。由于白色衣服不容易显示汗渍,更能满足贵族阶层维持“体面”的要求,因此被视为高贵纯净的象征,也被写进赛事规则。

148年过去,这项礼仪不仅没变,反而更加严苛。米白、奶白等纯白以外的白色均不符合要求,内衣和鞋子底纹也必须是白色。除了参赛选手,观众也有dress code,普通坐席身着白色为主的休闲正装即可,但如果是受邀坐进皇家包厢,就得按参加正式英式下午茶的规格准备。也正因此,温网总会出现诸如“F1车手汉密尔顿西装过于花哨,被拒绝入场”、“贝克汉姆十年如一日西装革履,绅士出场”的魔幻场景。

虽然这项规定饱受争议,但这却成就了所谓的“温网美学”,使温网在众多赛事中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商业价值。但除了着装,温网的广告策略同样固执,讲究一个含蓄。
在场内显示赞助商的板子上,品牌并未以logo形式呈现,而是被统一成没有格式的英文单词,按英文字母A-Z排序。虽然业内有人估算,如果温网在场地内开放广告位,每年至少可以多挣1亿美元,但温网依旧坚持避免在球场内放置巨型广告牌,座椅挡网等常见的广告位也不允许设置商业广告。

但这并不意味着温网收入浅薄。虽然它每年仅设三个全球合作伙伴以及十个左右的供应商,但多为高端品牌,投入的费用也水涨船高。官方未公开过具体赞助报价,但据Sportcal的数据和业内统计,温网的年度赞助收入为55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品牌想以头部合作伙伴的身份在球场内露出,可能需要支付高达800-1000万美元的年费。
不过按现在的合作情况来看,品牌们都获得了不错的曝光,也借此拥有了一种低调但奢华的气质。

比如,劳力士(Rolex)连续赞助温网47年,虽只出现在球网白色织带和计时器上,但官方计时的身份将劳力士和“精准”二字牢牢绑定。揽胜(RANGE ROVER)与温网合作,虽然广告信息未出现在场内,但作为官方接送球员往返场馆的指定用车,它成为了一种贵族象征。而与温网合作长达120年的网球供应商史莱辛格(Slazenger),logo也不会出现在广告牌或球员服装上,而是在球体本身,潜移默化地强调着品牌高级的定位。


物以稀为贵,温网去广告化的做法反而放大了品牌的影响力。而在球场之外,品牌们也想出了其他办法夺人眼球。前几天,奥迪在比赛场馆的通勤路线、地铁站和伦敦市区大屏投放的广告,就蹭上了温网的热度。
海报非常干净,四个网球被排列成奥迪经典的四环logo,除此之外只有一句话“Advantage Audi”,既和网球术语“Advantage”呼应,也强调了奥迪领先的地位,整体气质和温网含蓄的调性不谋而合。

除了赞助商的投资,电视转播权是温网稳定的盈利大头。没有广告牌的干扰,温网吸引了更多观众观赛,电视台能靠黄金广告位赚得手软,因此愿意砸重金,买下高价转播权。另一方面,温网门票演变为一种身份符号,虽然价格高昂,但年年售罄。对不少人来说,温网观赛已然是“老钱社交”的一部分。

所以温网不是一味清高,而是将这种“克制的浪漫”变成了难以替代的文化资产和消费卖点。当别的赛事想尽办法创造更多广告位时,它用“任性”换来了全球的关注和顶级的溢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