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户外品牌开出大陆首店,户外这股风还在刮吗?|小趋势观察眼

最近时尚圈在吹什么风?去上海的街头走走就知道。
在淮海中路停留不过五分钟,有人身着冲锋马甲,搭配中性风的宽松工装裤,墨镜一戴,飒爽英姿;有人工字背心牛仔裤,手机斜挎在背上,踩着陆冲板穿堂而过;还有人左手牵着小狗,右手挎着野餐垫,往街心公园的方向走去。
城市户外,这种几年前在这座城市悄然兴起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迅速成为全国的流量宠儿。从硬核的登山徒步到触手可得的野餐露营,只要走出家门,就能到达户外。山系风格、都市机能更是成为时髦标签,诸多品牌纷纷投身其中,书写着这份新鲜的生活指南。
消费降级的当下,进驻大陆市场的户外品牌越来越多,这股风潮为何能异军突起?品牌又能借势做出哪些新花样?我们试图厘清这一趋势的脉络,并探索背后都市人真正向往的生活。

凭一根绳索,就敢跻身户外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iapm商场,人潮涌动,凭借全天候消费模式成为年轻夜猫族的消费首选。这里潮奢云集,也是Nanushka、CHUMS、KEEN等众多品牌的区域首店发布阵地。商场二楼专为运动户外品牌所设,就在前几天,近年来靠配饰抢占户外细分赛道的topologie也在这里开了大陆首店。
这并非topologie首次亮相内地,早在去年,它就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推出快闪,除了最新的款式还有独家的限量款产品,各路潮人齐聚,争相打卡。
不过这两次快闪更像是topologie落户上海前的试水,新开的大陆首家门店更需要品牌找到契合大陆消费者的语言,进行更长期、有规划的呈现。

也许你会觉得,对于这个领域而言,topologie不过是一位幸运的新手,却靠一根绳索就敢跻身红海,乘浪而起。但如果你多了解它一点,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偶然。
2018年,攀岩爱好者Carlos Granon突发奇想:绳索和滑轮的美感是否另有用处?他尝试着将其简化为手链,并以美国加州的攀岩胜地“Yosemite”公园命名。惊喜的是,这款产品受到不少攀岩同好的青睐。

就这样,topologie的故事正式开篇,这个误打误撞的手链也成为了品牌的第一个产品。此后,Carlos Granon在配饰研发这条路上持续探索,以各种攀岩装备为灵感,创造出一系列时尚与实用兼备的单品。

更多人对它的初印象是那根可搭配各种背包和手机的万能绳索。源于“共同设计”的核心理念,它提供120多种款式和尺寸,可组合成上千种产品形态。绳索乍看普通,却因为符合日常出行时的众多需要,加上精简干练的设计,频繁出现在许多明星的路透街拍中。

先后与法国时装品牌A.P.C.、小狐狸MaisonKitsuné推出的联名系列,更强化了实用主义美学的标签,使其成功在这个看似饱和的市场分得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topogolie还和同样专注配饰的法国品牌Macon & Lesquoy合作,结合传统手工技法与现代风格,推出贴布绣系列。消费者可以将这些可爱大胆的小玩意搭配在topologie的手机壳上,简单随意的举动却能使其独一无二。由此可以窥见topogolie对自身风格的准确认知,这些联名总是让它的棱角更加分明。

近日新开的大陆首店也兼顾经典和新意,设计风格与往常相似,门口有topologie红底黑logo的标志性打卡墙,店内以绳索产品为主打。开业期间门店还特设“编绳工坊”,消费者可跟随手作导师,用topologie挂绳解锁链式平结、双渔人结、蝴蝶结等多种玩法,将这根“平平无奇”的绳索变成配饰、包带及任何可能。


虽说topologie是户外品牌里的新势力,但依旧可以把它看作是城市户外的一个缩影。产品标榜的实用美学固然打动了部分消费者,但这种将专业户外装备带入日常,传递的城市冒险与探索精神,或许才是大家愿意为其买单的根本原因。

徒步骑行的风,吹到了家门口
2022年,“露营”一词在小红书上的搜索量按年激增了623%,这一年也被称为户外露营元年。随后“溯溪”、“冲浪”、“飞盘”、“滑雪”等词汇交替成为社交热词,“骑行上班“、“宅家露营”也变得司空见惯。一夜之间,似乎所有都市人都在往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跑,解锁新一代的“诗与远方”。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日本便兴起了urban outdoor(城市户外)的风潮。被城市生活节奏挤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渴望逃离都市,寻得浮生半日闲。而在这个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75%的国家,登山、露营、垂钓等户外活动自然成为了放松休憩的首选。

这一趋势愈演愈盛,催生出yama style(山系时尚)、urban techwear(都市机能)等穿搭风格。与传统户外运动装备的硬朗和专业相比,它们更加务实和软化,也更适合大众,既包括冲锋衣等具有明显户外属性的服装,也可以简单到是一个能够灵活变换的便携包袋,甚至一条带有锁扣的配饰。

但在国内,“玩在户外”和“穿在户外”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有人本就是徒步攀岩的爱好者,习惯将更轻巧的户外装备作为日常穿搭。也有人看重实用与时尚兼具的设计美感,或是钟情于大地色系,从日常穿着开始涉足这个全新的领域。两者相辅相成,描绘出城市户外的图景,在水泥森林中掀开另一种生活面貌。

骑行,大概就是一种刚好踩在都市日常和专业户外分界线上的运动。如今你在街头上遇到身着骑行裤或骑着车的人,应该也很难判断“户外”在他们的生活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与其他运动相比,骑行的参与门槛更低,不用租场和组局,一人一车便可出发。如果平时太忙,也不用刻意留出时间,把它当作出行的方式说不定还能解锁奇遇,比如乘着梧桐树路的微风上班,或是和朋友小聚后说笑着骑车回家。
正是这项运动自带的轻便属性,让它在近几年成为众多都市年轻人的标配,除了“强身健体”这项最基础的功能,它也成为开启不同生活方式的钥匙。有人将其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冥想,骑在路上便进入心流状态,也有人进入相对稳定的骑团圈子,将此作为新的社交媒介。对于崇尚绿色环保的人来说,这更成为了一种日常。
所以现在提到“户外”,早已不局限于运动,也不止于穿搭,它更像是一次理想生活的探索,照亮着每个都市人内心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憧憬和愿望。这个趋势在疫情结束愈发明显,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运动和享乐休闲,就算身处城市,周末的生活也不外乎爬山和逛公园。由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造势加持,citywalk、cityride、wildeat和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等热词出圈,不断拓宽户外的边界,直至涵盖屋顶外的所有地方。
虽说任何潮流总会有平息的一天,但城市户外的风应该会持续很久。在以功绩和效率为首要判断标准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换种方式打开这个世界,通过亲身感知周围的环境来获得所谓的“活人感”。

在都市里活得“自然”,品牌能做什么
如果要追溯这股风潮,有几个户外品牌不得不提及,你可以说它们在早期瞄准了势头,乘风而起,也可以将它们视为背后的造势者。
The North Face作为全球公认的专业户外装备品牌,算是urban outdoor文化的领衔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大洋彼岸的说唱、涂鸦和滑板等街头文化崛起,TNF因材质面料防风抗冻,多个口袋隔层提供了一定的储存空间,同时具备大胆的配色与设计,成为许多涂鸦迷的百搭单品,跃升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之后TNF携手山系品牌nanamica在日本推出紫标,将户外基因时装化,虽只在当地发售,却在全球有大量拥趸。


样及时转弯、软硬皆施的还有溯溪鞋的鼻祖“keen”。
创始人Martin Keen出身于鞋子世家,也是一位风帆玩家,2003年,他设计出第一双可以在风帆中保护脚趾的凉鞋Newport后,陆续推出多种户外场景功能性鞋款。在他看来,鞋子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是首位的,但美学内涵同样不可忽略。2016年推出的uneek系列采用“两绳一底”的结构,本是为了提供稳固的贴合度,却因其极高的辨识度成为年度爆品,“丑鞋”成为“潮鞋”,舒适和时尚并存。

当然,除了产品设计本身,品牌能借势的方法还有很多。keen近年来赞助亚洲最大的户外音乐节——FUJI ROCK,也与许多亚洲品牌合作,亮相于时装秀场。on昂跑作为专业跑步品牌,进军国内大陆后,发起多个城市跑步活动,强化自身与都市户外运动的关联。人们聚集在此,将参与活动作为新型的社交货币,共同打造更牢固的户外圈层。

在都市里活得“自然”,也并非一家之谈。就以小红书近年的“外人节”为例,虽是一场以户外为核心主题的狂欢,但我们不仅能看到NIKE ACG等专业运动品牌的身影,也能看到海蓝之谜、小米音箱等其他品类的品牌参与其中。穿过户外的表象,这些不过是当代都市人解压放松的生活方式之一,任何品牌都有机会在这股风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发起大型活动,带领消费者走到户外,山系风格也一度成为都市门店或快闪的流量密码。迪卡侬化身隐藏的打卡胜地,星巴克曾在多个城市开启限时山系快闪。许多店铺选用更直接的方式,用露营椅圈出外摆,打造一种无需远离城市便能拥有的户外体验,以此招揽顾客。以至于,我们现在到城市各处都能轻松说一句“到户外了,跟在家门口似的”。

社交媒体上正流行的“轻”生活,也可以看作这个趋势的衍生物。与重装出行相比,从物理装备到场景选择,轻装上阵的条件都没那么苛刻。轻食、裸妆、极简主义也纳入其中,被更多人接受与尝试。发展至今,户外已是个庞大的话题,如果想顺势而为,抓住“给生活做减法”的心态也许就能获得一波流量。

topologie落成首个大陆门店后,无疑会为这片沃土增加新的养料,只是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会有更基于本土的社群活动,还是推出更重磅的联名合作。但从topologie,还有众多蓄势待发的户外品牌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市场源源不断的可能性。
而对于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而言,无论是城市户外还是山系时尚,都和其他趋势一样,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带来了一场不同以往的体验。它们为乏味倦怠的生活里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调味剂,让其更生动、饱满,也更有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