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辆汽车的喇叭,拯救100只兔子|友好城市大挑战

森林深夜漆黑一片,一只觅食的灰兔竖起耳朵,准备横穿高速马路。
它警惕地嗅着空气的动静,但还是没意识到背后时速100km/h的危险正来临。
突然一阵高频而急促的预警声响起,一圈又一圈,像洪水从整个马路震荡而来——灰兔立刻惊醒,在汽车远没驶近之前,轻盈地越过马路,消失在灌木丛里。

这原本是它生命会结束的一天。
而一辆日产车、一家广告公司、一群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团队改变了这一切。
拯救“小兔子”的“大计划”
这是一项名为“NISSAN ANIMALERT”的开创性动物保护计划。
ANIMALERT意思是ANIMAL(动物)和ALERT(警报)的结合——就是通过一种安装在汽车前的创新警报器,发出让动物接受的声音频率,团队希望最终实现马路上的野生动物零死亡。
故事起源于日本一个叫奄美岛的地方,这里以迷人的海滩、手工编织的丝绸,还有一种深灰色的兔子而知名。但2004年起,这种兔子就被列为濒危物种,不仅因为城市扩张和森林砍伐,还因为它们经常倒在汽车轮胎下。
奄美兔死亡的数字连续6年与日俱增,直到2010年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日产Leaf电动汽车推出,他们大力宣传一种新的声音技术VSP,可以用来警告行人以防车辆靠近,因为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安静,撞到行人概率几乎是燃油汽车的两倍。
也是在这时候,奄美兔被撞死率达到空前即将灭绝的新闻传到了团队耳中,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让这样的好设计也用到动物身上?
于是,拯救兔子行动开始了!
很快,日产汽车NISSAN和广告公司TBWAHAKUHODO联合日本三所大学研究机构、日本环境部、奄美市政府等等,基于人声警报技术,开始研究能让兔子警醒的声音频率。

惊喜的是,扬声器一打开,奄美兔立马就逃开了!
“这是兔子们从没听过的声音,因为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声音,它们应该会觉得自己遇到鬼了吧!”,TBWAHakuhodo 项目负责人 Shuichiro Tsuchiya 说。

计划还在进行时——团队还在进一步研究声音扩散范围、有效时间、临界频率,并且测试声音频率在不同动物身上的反应。

为了让汽车和动物们“好好相处”,日产做的不止这一件事。
2015年,日产就发起了一个“Knock Knock Cats”(敲敲猫)的活动,呼吁司机们敲击汽车引擎盖,让猫离开车底。因为很多人就算发现了车下有猫,也是下意识从车底去赶,这反而让猫更不敢出来。

日产还专门创建了一个网站,让人们免费下载特殊的徽标,可以贴在车上、扩大宣传。
很快这个活动在 Instagram 上获得了超过100万条帖子,猫迷们还制作了各类贴纸、海报、插图、漫画甚至游戏app来表达他们的支持。



也是在同年,日产重新设计自己在桑德兰的汽车工厂,让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变成了集野生动物栖息和电池能源生产于一体的地方。
他们前期花了一年多对这个地方进行改造,包括引入池塘、草地、植物等等。不到一年,这个地方出现的新物种就有了獾、鹿、蝾螈、猫头鹰、蝙蝠,还有银鸥、秃鹰等,同时也开始生长多种植物,包括蜂兰、白三叶草、黄花九轮草和羽扇豆等等,工程经理Andy Barker都说,“我们对各种动物在这里定居的速度和数量感到惊讶”。
这哪里还是汽车工厂,明明是野生动植物乐园!

相信这些行动也可以给其它汽车厂商带来灵感和启发。当有一辆汽车实践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更多汽车就会参与进来,就像一个支点撬起一片新大陆,“动物友好马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一起建造“动物友好马路”
马路和动物似乎经常处于矛盾的对角线,大部分情况下两方相处得很不友好。
世界上大概有几千种动物会穿越马路,但在这之前它们不会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次“夺命之旅”——鹿和熊是北美最常见的公路动物,喜欢夜间活动的狐狸和狼经常误入高速,蛇喜欢在温暖的公路上晒太阳,青蛙大军会在雨季迁徙时穿越马路,慢吞吞的乌龟就算跑起来,经过一条6米双车道也需要10分钟。
当你在马路上看到一只动物的尸体时,背后还有数亿只动物会出现在马路上。
这种现象被称为“路杀”(Roadkill)。

种群互通、迁徙、觅食、栖息都是野生动物必需的生存方式,快速修建的交通道路和动物如何和谐共存一直是个大挑战。
在中国,每年大概都有超过两亿只鸟类和哺乳动物在马路上被车撞死亡,这还不包括铁路系统的数据。
那么有什么新方式,可以让马路和动物好好相处呢?
野生动物通道
目前全球做得最多也最切实的方案,就是在马路中间建立野生动物通道 ——包括虚拟围栏、地下通道、地面生态桥,还有空中天桥。
类别多样,是因为不同动物行动习惯不一样,像哺乳动物如麋鹿就喜欢立交桥,爬行两栖动物和喜暗动物如美洲狮则会地下通行,而松鼠和考拉喜欢在半空的树枝间攀过。




20世纪50年代,法国提出了“野生动物通道”的概念,从非洲肯尼亚的第一条大象地下通道、巴西里约热内卢为珍稀的金狮狨猴建造的绳索桥,到圣诞岛上为甲壳类动物迁徙提供便利的红蟹桥、澳大利亚的树袋熊隧道,世界各国都在结合当地动物尝试着不同的“生态通道”,这些方案需要好创意,也需要能落地。




荷兰则是最早在陆地上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网络的国家之一,现在他们拥有着全球最密集的生态天桥网络,大概有600多条过道,动物可以在公路、铁路、地下、水面随意穿行,其中有一座世界上最长的动物立交桥Natuurbrug Zanderij Crailoo,跨度超过 0.8 公里。
这也在欧洲和美国逐渐流行起来,这些地方至今已经有数千座野生动物生态桥,北美数量少一些,但加拿大仅仅一个班夫国家公园也建了44座动物通道和82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围栏,摄像头下有超过15万哺乳动物过境,至少减少了80%以上的动物车撞事件。

右图来自: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
科学期刊《LAND》一项研究表示,理想情况下,高速公路应该每公里设立一个“生态交叉口”。看起来雄心勃勃的目标,当时只有90号州际公路在15公里的路段里做到了。
明年,世界上最大的的野生动物通道“the Wallis Annenberg”就要在加州完工,横跨10条车道,有望成为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全球典范,不过据说动物们也要花5年才能适应这个空间。
当下的生态通道设计,需要考虑的很多,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点:成本低廉、施工可达、美学流动、教育启示,还有长期可持续。
但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一旦变成现实,就会有越来越多地方靠近这个标准。

汽车检测技术
还有一批人像日产一样,从“马路凶手”汽车本身的新技术出发。
沃尔沃曾推出一种新的动物探测系统,可以提前用雷达和摄像头探测识别动物,并根据动物的大小、位置、运动情况让汽车减速或自动停止。
另一家瑞典公司Autoliv则通过红外线系统为宝马、奔驰、奥迪服务,通过热辐射检测马路上的生物,范围能比汽车前灯远4倍,这样就能在汽车夜行时防止撞上动物。
瑞典本身在动物保护上也尝试很多,他们的马路边甚至还有设给动物的RADS系统,可以检测到前方的动物正在过马路,然后在路边的电子标牌上亮起警示灯,警告司机它们的存在。

人们当然也不会放过最新的AI——去年《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就报道过巴西圣保罗大学通过物种数据库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视觉模型,比起其他技术方式的突破点在于,就算是能见度低的夜间和恶劣天气中,也能辨别出不同动物。
想象一下,当它和现有的交通监控app结合,你开着车,手机或汽车显示屏上就能收到实时通知,告诉你前方有一只食蚁兽正缓缓移动。
虽然这些技术本身都还有落地或普及的局限性,不过探索总是一件好事情。

给动物们“化妆”
别忘了,动物本身也有“改造”的空间。
英格兰西南部的矮种马因为常去公共草地吃草被撞,牧主们便在它们身上涂满了蓝色的荧光漆,这些马便会在夜间发光,当地动物保护协会官员解释道,“司机可能看不清楚它们是什么东西,但肯定会被这异样的光芒吸引,然后放慢速度”。
靠近后他们就会发现答案:智慧!这是人类的智慧在闪光!

芬兰驯鹿牧民协会也会给驯鹿角涂上橙色的反光漆,以减少流浪驯鹿发生交通事故,人们第一次看到,还以为这是一场行为艺术……
用自己的创意行动
每个人其实也都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进来。
美国艺术家Jane Kim在内华达山脉一次旅行中,经历了和当地大角羊相处的美好,也被它们惨死在地上的姿态刺痛,她画下大量野生动物壁画,并通过Kickstarter 筹集资金,让这些大型壁画出现在公路沿线,同时也出售定制iPad保护壳和艺术印刷品。
Jane希望,第一步就是做到让司机们至少能注意到这些动物的存在。



这些创新的行动不仅仅保护了动物,其实,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可持续的角度上看,人类也是受益者。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后需要法规的支持,资金的支持,但我们可以先从一双用心的眼睛,一个力所能及的行动,或者从按一辆汽车的警报按钮开始。
因为避免撞上一只过马路的兔子,可能无法改变汽车撞死动物的世界,但一定可以改变这只兔子的世界。

文/Zachary@顶尖文案TOP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