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蒂芙尼大楼有了个水晶盒盖子
1977年,由于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弗兰克·盖里和妻子决定买下位于圣莫尼卡(Santa Monica)离公司不远的一栋建于1920年代的小屋。而后,这位拥有“建筑界毕加索”之称的设计师,大手一挥,让这座外貌普通的荷兰殖民风格小屋,在历经多次扩建之后,变成了一座造型奇异的实验性小建筑。
盖里的设计思路是在维持小屋原貌的前提下,不断加入各种与之本来风格完全不同的元素——波纹钢板、铁网栅栏、有缺口的胶合木板等。最后,那栋小屋像是从一堆立方体中“挤”出来一样,又好像是被从天而降的几个大方块包围在其中。
盖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固然令人惊叹,不过这种在原有建筑上“加一点”的改造手法,倒也不算新奇,今天很多类型的建筑都在使用。
“加一点”,带来很不一样的空间感受。
蒂芙尼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
蒂芙尼(Tiffany)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旗舰店,最近完成了它自1940年开业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翻新,并更名为“地标”(The Landmark)。
此次改造最明显、直观的变化,便是在原大楼顶上增加了一个充满现代感的三层玻璃房子,包括展览、活动空间及VIP空间。
而大玻璃盒子下面,一个环绕的露台,为访客提供了一个聚会、休闲、观景的空间,同时,也让玻璃盒子仿若“漂浮”在空中。盒子装饰的如百叶窗般的玻璃幕墙,增加了该建筑的柔和感。为保持品牌传统和历史记忆,OMA在此次改造中对原建筑的外立面没有做太多更改,保留了原有的石灰石墙,这样的设计,也衬托得楼顶的新增空间更显飘逸、轻盈,仿佛飘着轻纱。
高线公园The Timber Bridge
作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高线公园(High Line)一直是串联城市风光、激活空间的标志性建筑。而最近,由SOM及景观建筑工作室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共同打造的一座天桥——木制天桥(The Timber Bridge)——被“嫁接”到这座公园上,将莫伊尼汉列车大厅和曼哈顿高架人行道与之相连,带来全新的活力。
这座128吨重的沃伦桁架桥,由胶合木建造而成,与林地天桥(Woodland Bridge)连接呈直角,在曼哈顿西的玻璃和群中格外显眼。
虽然严格来看,主要起到连接作用的天桥和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加建”不太一样,不过,不如尝试将其视为高线公园的一个延展部件,因为当地发展商们似乎仍旧在不断希望收割“高线红利”,为所在区域带来更多商机和价值飞升的机会。
郭巨山会所改扩建
上月,2023年日本建筑学会赏作品赏公布,获奖项目之一,是鱼谷繁礼建筑研究所设计的郭巨山会所改扩建。
这是一个拥有150年历史的传统町家形式的会所,在经历火灾(1864年)和道路扩建带来的空间削减(1907)后,仅剩的空间十分狭小,同时还存在耐震强度的问题。此外,作为拥有33座山鉾彩车的“郭巨山”的据点,每年祇园祭彩车巡游前,车上饰品会在会所展示。会所局促的空间给展示带来了很多不便。
因此,会所空间的扩建显得非常有必要。
项目的目标是,保留正面街道特色外观的同时,使其与深处的仓库部分融为一体。鱼谷繁礼建筑研究所给出的方案,就是在中间直接“拼”进去一个同类风格的小房子。建成后,整体建筑即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又能清晰辨认主屋、仓库和新增部分各自的形状。
在新架设的大屋顶下,原建筑的室内外均被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设计还特别保留了会所建筑特有的格子天花板、栏间和长押(日本建筑中水平连接柱子的组件)。
Pink House
和开篇提到的圣莫尼卡盖里住宅一样,Pink House也是一个住宅项目的扩建,业主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增加一个开放式厨房、餐厅和客厅。建筑工作室Courtney McDonnell Studio在他们原有的1930年代小屋前,直接安放了一个粉红色的“小屋”。
考虑到业主对旅游的热爱和对色彩的期待,工作室参考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的作品,为他们设计了这个扩建部分。原建筑外的红色砖墙被保留下来,和粉红色的砂石水泥墙有着即和谐又略显冲突的奇妙碰撞感,同时,也让粉红房子和主屋间几乎毫无关联的风格间,有了一丢丢点睛的联系。
“我们很喜欢将扩建部分做成粉色这个点子”,工作室的创始人Courtney McDonnell说,“它为爱尔兰典型的灰色天空和这个郊区住宅区增添了一抹温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