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抑云之前,我们从磁带听周杰伦
当代人就是嘴硬又傲娇得要死。职场里装刀枪不入装得身心俱疲,反过来还要对他人的偶尔的失控口诛笔伐。没错,我说的就是前几年的“豆瓣风”,这几年的“网抑云”。
现在提到“网抑云”,免不了要吐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抑郁”,可抛开刻板印象来说,产品本身还是不错的。在“网抑云”之前,我们怎样听歌呢?还记得《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湮没于麦田中听着walkman的少年。千禧年也历历在目,假装学英语忽悠父母买的高保真复读机。甚至于去音响店将喜欢的歌曲刻碟然后放进DVD,形成最原始的个人歌单。
要说起我们90后珍贵的回忆之一,莫过于“磁带”了吧。
是怀旧是情怀,
是复古回潮的浪
童年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把磁带转反:歌被洗白,心也凉了。也许很多人回忆起周杰伦,第一个冲进脑海的是他MV里面黄绿lomo滤镜亦或是一些哥特建筑。但也有一群人回忆周杰伦,就是磁带画片上静态的耍酷姿势,和需要自己在脑海中构建画面的歌声。
磁带真的过时了吗?不尽然。打开小红书,你能发现一群人在买CDD;luNA药水受到摄影师青睐,胶片冲扫不再难觅。这些“过时”的商品,工具性和使用频率变了,但并未被淘汰。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2020年前6个月,英国一共售出了65000盒卡带,这一数值超出了2018年全年的销量。Lady GaGa、Taylor Swift、Blackpink等流行歌手也在持续发行磁带。Bjork也宣布4月24日,所有专辑将以磁带方式再发售。
是会唱歌的小盒子,
也是电幻物语
磁带发明人Lou Ottens在今年,磁带发明的第40年与世长辞。听到这个消息,不免给人一种“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的失落感。
1960年,这个会唱歌的小盒子问世,在当时被看做是大型录音机(the boom box or ghetto blaster),加强了我们与音乐的联系。
磁带的相关设计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李宗盛《山丘》专辑获得了27届金曲奖最佳专辑装帧奖。磁带中录入了这首歌的demo版,同时还印有台湾日星铸字行的限量编号。形成了一种旧日与当下的对话,恰如生命中涓滴意志汇成的河。
蔡坤奇的专辑《身心灵不全之鬼打墙》以荧光绿为主色调,在其中抽离出了一个似人似兔的抽象形象。
好妹妹乐队第七张专辑《追梦人》,主唱秦昊作为前美术工作者,将朝花夕拾、老歌新唱的概念融合到设计中。整张磁带具有波普艺术与复古海报的鲜明风格。
科技产品把我们的进行脉络分成各个节点,如果说工业革命带来了“蒸汽朋克”,那么“磁带未来主义”(Cassette Futurism)对应的就是那个青涩懵懂又光怪陆离的年代。鼓点被封存在小小的机器和有线耳机之中,人们明明擦肩而过却在各自的空间,电幻物语不过如是。
磁带不止是磁带。它是一种黯淡过又再次被记起的流行文化,是一段承载着回忆的声音碎片。尽管已经过去十年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碇真嗣磁带播放机的声音,依然回响在我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