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我们有一些不一样的话要讲


2015 年,我们认为这 8 本生活美学书不错


啊


生活类好书:

《格蕾丝传》《好物 100》《树的秘密生活》《四季花传书》《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由内向外看世界》《旅行的异议》《The Sartorialist X》

每当“内容已死”、“人人都是作者”、“信息碎片化”这些陈词滥调出现的时候,那些卓越的写作者都会适时出现,挽救人类浅薄而且迷失的灵魂。

我们尝试着开始推荐一年以来的好书。

这是媒体的责任。

这个榜单基本上针对的是 2015 年在中国出版的新书(还是有几个英文版的书混了进来,以后我们会更严格一些)。

它来源于 20 几家专业出版机构的自荐和推荐,十几个读书类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好奇心日报》编辑、记者的推荐,好奇心研究所针对读者的调查。

综合所有意见之后,在初始名单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这 23 本作为《好奇心日报》2015 年度推荐图书。它分为商业、科技、人文和生活美学四个单元,在元旦三天逐一发布。

《好奇心日报》的几个执笔者尽量读完了这些书,真诚地认为它们的确不错。


关于旅行,她有一些不一样的话要讲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伊莉莎白∙貝克(Elizabeth Becker)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年: 2014-12

定价: NT $420

用文字谈论旅行有很多种方式,有一些靠标题就足以打动人心,比如《不去会死》;有一些靠文化反思,比如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或者阿兰∙德波顿《机场里的小旅行》(是不是还有很多人要呼唤余老师的经典《文化苦旅》)。

在最容易被消费的书籍里,旅行相关算是一个中流砥柱。它们太容易做得好看,不论去的是城市还是荒野,不论是买买买还是个人生死书,哪怕只是写下个人经历,再加上好看的图片,这本书就不会难看到哪里去。只要看看豆瓣读书里有多少旅行相关条目就知道,正是因为太多人难以把旅行这件事付诸实践,临睡前找本书作为环球世界的慰藉,就成了最方便的事情。

在这样的氛围里,看到伊丽莎白∙贝克写的《旅行的异义》( 原作名:Overbooked: The Serious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就好像发现了一个异类。阅读它的感觉有点像阅读那本 No Logo,后者当年因为反思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因素而名声大噪。《旅行的异义》也类似,它展示了极少有人会涉及的议题:既然旅行已经变成一种商业,而且往往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推广和宣传(看看 Monocle 杂志里的马来西亚推广小册子),它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到底都有什么?观光对国家究竟是毒药还是灵药,它会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生态环境、文化交流和冲突产生怎样的影响?

贝克是个记者,这让她得以兼顾意义的探讨和事实的展示,如果你熟悉欧美新闻业惯用的非虚构写作,你一定不会陌生这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不过贝克不是普通的记者,她从 1972 年开始担任《华盛顿邮报》驻柬埔寨战地特派员,也曾担任《纽约时报》特派员,在南美洲、亚洲和欧洲各地进行采访。这些经历让她有资格从一个旅行者以及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提出质疑。因为说到底,她也是这个产业里的一份子——不管是否愿意,只要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就得开始消费当地的一切。

旅行成为产业的历史可能不会超过 200 年。它和城市化以及中产崛起密不可分。问自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渴望去"接触大自然"?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座山、一个湖成为了"景点",而人们把"放松身心"、"磨练意志"这样的寄托诉诸其上?最开始的时候,大自然的确是旅行的唯一目的地,曾经看过一个说法:一般来说,农民不太想去旅行。这不是对于农民这个人群的歧视,而是试图探讨潜在的消费心态差异。提出这个说法的书叫做《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并非旅行相关,但也值得一看。

《旅行的异义》不是甜蜜蜜的小册子。它谈论的一些话题中国人一定似曾相识:

犀牛定价一万美金,大象六万,面临严重盗猎的非洲国家公园,何以依然开放游客付费猎杀动物,以求动物保育?

水城威尼斯老城居民仅 6 万,却被迫每年面对 2000 万观光者涌入的现实,眼看家乡变成拥挤的主题乐园,作为一个威尼斯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吴哥窟因为周围旅馆超标抽取地下水,地层日益下陷,千年古迹正在缓缓崩解。当地政府为了旅游业强制征地,驱逐住民,但获利的钱财最后进了谁的口袋?

哪一个话题,我们不曾在自己的社会新闻里看到过相似的版本?可能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后,登上埃菲尔铁塔或者踏上内蒙古大草原的心情就会不一样了。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提倡人要去或者不要去旅行,毕竟,这个话题不能被一个是否命题一言以蔽之。


物欲是可耻的吗

《好物 100(我不是一本型录)》

《好物 100(我不是一本型录)》

 [日]松浦弥太郎 / [日]伊藤正子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

定价: 48.00 元

“生活美学”,甚至“生活美学家”,是两个越来越流行的词汇了。如果它就是指对衣食住行很精通的人,那李渔、梁实秋、周作人都无愧于那个"家"字,而且他们的体悟之精细,远非现在所谓的生活美学家可比。

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这一位,叫做松浦弥太郎。

松浦先生出了不少书,大多数都很鸡汤。日式鸡汤比较清淡,但终归也是鸡汤。类似于《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或者《崭新的理所当然》,作为暖心励志小书看看当然也无不可,推崇却大可不必。在他出的一堆书里,有一本和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的合集,叫《好物 100》,算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生活美学读本。

这本书需要你对“好东西”有点了解才会感受到它的好处。好像一夜之间,精品推荐无处不在了,凡是和生活方式搭边的网站都不会错过这个功能,更别提此起彼伏的 APP 们。然而哪里有那么多精品可言,很多不过是给各种档次的买买买一个链接罢了。谈不上挑选,也谈不上品味,能有猎奇的成分,都算花了心思。

品味是一种狭隘的东西,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朋克死也看不上雅痞。如果要为《好物 100》归个类,当属雅痞。它讲究一种日常的奢侈感,很妥帖,不张扬,是那些带着自信的物品。伊藤和松浦各自从女人和男人的角度给出了50 个推荐,那种谈论物品和个人体验的亲密感是你在普通时尚编辑推荐里看不到的。从最功利的角度看,这就是一本购物指南,且买下来相当费钱。然而得到这样一份踏实的推荐其实颇为不易,它背后是一种生活理念:如果你有点钱,把它花在可以陪伴你成长的东西上面。就连岁月也会成为一份财产。

有很多人本着这种想法去生活,它其实是断舍离的起点:拥有一个足够好的物件,其它就不要贪恋。不过我倒是有一个疑惑,对于什么是“足够好”,普通人只有交了学费才知道,这感觉就像是本着一颗追求质朴的心,通过买买买满足终极(但愿真的存在)的物欲。有点节俭心的话,一路上都会觉得自己骄奢淫逸。

从这一点,说《好物 100》是一份准中年雅痞品位指南,应该是贴切的吧。

松浦弥太郎和伊藤正子

松浦弥太郎和伊藤正子

书内插图

书内插图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书内插图


一个杯子就应该有杯子的模样


《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

《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

 [日]小林和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定价: 58.00元

正如建筑师爱做椅子,设计师都爱做杯子。没有什么比水杯更家常,也没有什么比它更多样。有些人只要手里的杯子没碎,就永远不会买第二个。有些人则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杯子”。

用买买买的审美来划分人群可能是如今这个世界最靠谱的归类方式之一,而这本《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划出来的,应该是一群追求“不露声色的厉害”的人。

这本书和日本一家叫做 Roundabout 的杂货店有关,店在东京吉祥寺,店主叫小林和人。他从里面贩卖(也是他实际生活里会使用的)物品中选出了 170 样,就有了这本书。如果你去东京,强烈推荐你看一看这家店,门脸不太好找,在一个废弃仓库般的灰楼底下开了窄窄一道小门,然而一上楼就能感到“就是这儿”了。如果你认同小林先生的美学,可能会想把整个店都搬回家。

这本书,和那本《好物 100》一样,也是一本有态度的购物目录册(如果非要说明它的功能的话)。从柳宗理的黑色奶油抹刀到 H.P.E. 傣族手缝双层编织布巾,不用说,也是一堆相当中产的日常。

但这是多么感人的日常啊。每一页都细细念叨着一个物品的靠谱之处,挂锁雨衣皮带肥皂……拿开头说的杯子来说,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良品杯,必须里头装着水时单手就能轻易拿起、啜饮时水能滑顺地从杯里流入口中、好清洗……总而言之,这些看似日常的东西,用得顺手再理想不过。

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差不多就行了”忍受身边的物品:保温杯总漏水,差不多就行了;10 元 3双的袜子,随便穿穿;超市里买的有俗艳大花的饭碗,能装就行了。有人甚至在看到别人消费点什么的时候,还得跳出来说一句:这玩意能吃还是怎样?败家。

将就可能是短缺经济的产物,消费主义越是盛行,找到真正的好东西就越是必要。

Rhodia 便条笔记本

Rhodia 便条笔记本

石原英树背包

石原英树背包

H.P.E.蓝锭族手缝

手缝布巾

书中插图

书中插图


那个橙色爆炸头的前超模,是唯一敢跟安娜顶嘴的人


《格蕾丝传》

《格蕾丝传》

格蕾丝∙柯丁顿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1

定价: 98 元

说格蕾丝∙柯丁顿(Grace Coddington)是个造型师肯定不太准确(可能还会被打)。她扮演的角色远远比这个复杂得多。人人皆知时尚圈“女魔头”安娜∙温图尔,但没有格蕾丝,安娜很可能也没办法获得今天这般强大的话语权。格蕾丝美国版 VOGUE 的创意总监,时尚杂志和视觉有关的部分,皆出自她的手笔。

传记写得很轻松,甚至还有点少女的俏皮。也许格蕾丝的内心从未丢失那种青春活泼的东西,这个你从书里附带的她的插画也能看出来。它是这样一种完美读物:周末下午百无聊赖,或者晚上希望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进入准睡眠状态。口语化的阐述和流畅的叙事体都可以帮你明快起来,那些希望在这本书里找到时尚圈跌宕起伏的人,恐怕是要失望了。

不过这本书的确是时尚圈 50 年来变幻莫测的缩影。格蕾丝成名是 1960 年代的事情,后来因为一场车祸转战幕后,进入英国版 Vogue。1988 年,安娜接管美国版的时候也力邀她加盟。她眼中有一个去掉了光环、只留下经典的时尚圈:1970年代的 Kenzo、1980年代的阿瑟丁∙阿拉亚、1990 年代崛起的约翰∙加里阿诺……格蕾丝记录了这个由名流、模特、演员、设计师、摄影师、发型师、时尚编辑等组成的超级时尚世界,也包括了她对整容手术、数码时代、时尚大片的诞生等各种标志性事件的直观看法。世界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找到一个能把所有事情娓娓道来的人显得很珍贵——她没有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但她懂得尊重过去那些古典而又美妙的工作方式。

格蕾丝的率直,是这本书迷人的原因之一(要是你看过那部纪录片《九月刊》,你应该会对她的样子留下深刻印象),另一个原因则是它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时装媒体工业。长久以来,这个圈子只有最有名的人才会暴露在镁光灯下,主编、超模、最最知名的摄影师,因为和时尚在一起,似乎总是光鲜亮丽、风头无两。但是格蕾丝,就是从随身带着各种各样小玩意以方便做造型的阶段成长起来的,你会慢慢看到一个人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而最终又留下了什么。

回到“和安娜一起工作”这个话题,她在书里写:坦白讲,和上司顶撞这种事,我以前做过,今后还可能会继续做。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街拍,到底拍的是个啥


The Sartorialist X

The Sartorialist X

作者: Scott Schuman

出版社: Penguin Books

出版年: 2015-10-27

定价: 118.00

拍的是生活。

好啦,我知道这是个装腔作势的答案。不过街拍这个词的确是被玩儿坏了。它和古怪、出位、曝光率、奢侈品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似乎一切都浮华又不切实际,即便是有爱美之心的普通人,看着那些博主照片也是觉得 too much 了。

我们曾经写过张佳音(点击链接可以看他的故事),也谈论过 Scott Schuman。这俩都是街拍摄影师,他们拍摄好看的人,而不会沉迷于猎奇和曝光率。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他们做的事情:(照片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不管你是不是认同他们的美,你都能感觉到这些人对穿衣服这件事有一种本能的尊重。尊重,不是炫耀或者展示。他们在认真地对待一件体面的事情,而这是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猎奇的街拍还把“在穿衣服这件事上真正有想法的人”和“仅仅靠曝光出位的人”混在了一起。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着装方式,然而有一些是自我的设定,有一些是哗众取宠。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写了本书叫《古怪的身体》,他探讨过衣服和身份认定的关系。举个例子说,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铆钉和机车夹克,最初出现在街头的时候被认为粗鲁下作,但那些着装的人其实是在巩固自己的“声量”,他们无非是在说,我们和你们这群庸碌之辈不一样。

Scott Schuman 出的这几本 The Sartorialist,是他博客的实体版本。除了照片,还有一些拍摄幕后的故事,以及他对时尚、对美的理解。迄今为止出了三本,第一本还有中文版,叫做《街拍时尚》。最近这本则叫做 The Sartorialist X ,和前两本比,可能会显得潦草一点。

当然,潦草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很难再从里面感受到那种打动人心的东西。那玩意不可言说,但就是存在,不管是被拍摄者的神情、还是照片里的环境。我得承认 Scott 的构图依然无可挑剔,但这一回出现的人物显得成熟而又笃定,没有一种猝不及防的美。街拍,当一个人被拦下来的时候,如果不曾久经沙场,眼神里都会难掩那种紧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把很多国家地理式的图片放了进来,比如印度、墨西哥或者尼日利亚。倒不是说这些地方不存在街拍的价值(这么说未免过于政治不正确,还不至于那么傻),只是它莫名就显得维和,必须放在人文的语境里,才会体会那种差异带来的美。

有可能这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也欢迎你留下你的观点。


啊

Scott Schuman

Scott Schuman

啊

啊

书内插图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关于极简、日本和生产力,你都可以看看他的故事


《由内向外看世界》

《由内向外看世界》

佐藤大的十大思考法和行动术

佐藤大 / 川上典李子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 2015-3

定价: 48 元

佐藤大(Oki Sato)和他的公司 Nendo 很神奇。它的作品源源不绝,个个都可以成为成功的商业设计,以设计师通常的频率来看,简直不可思议。有鉴于此,好奇心日报报道 Nendo 也很频繁,以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哪怕它是成功学大师著作也可以买来看看”的感觉。

2015 年前 10 个半月,Nendo 已经拿出了 40 件大大小小的作品。2014 年,他们的作品数量总计 45 个。在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佐藤大曾表示自己同时操作着 400 余个项目,从手工艺产品、概念设计到工业产品不一而足,至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他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我只专注于一两个项目的话,我可能就只看得到这一两个项目,”他说,“但当我要考虑近 400 个项目时,我感觉到了放松。”而 Nendo 的使命,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惊喜的瞬间(Giving people a small “ ! ”  moment)”。 

日本设计在二战之后逐渐发挥了独特的影响力,时尚圈、建筑界和工业设计皆是如此。佐藤大的前辈深泽直人和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创意指导,贯彻了打动人心的极简设计。而喜多俊之这样的设计师,则把日式风格和意大利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另一种流派。佐藤大和他们都不太一样,首先由于他的量产设计方式,其次是因为跨界跨度极大。这一切都让人想探究他是如何做到的,但相关资料一直不多。

看这样一本书回让我想起前几年很红的佐藤可士和。他和他的超整理术,因为优衣库和其他案例的缘故,备受追捧。佐藤大也和 LV、可口可乐、星巴克、三宅一生、乐天、碧莎、彪马这些名字连在一起,讲的同样是案例(比较好的地方在于给出了设计图解),的确很有教科书的样子。倒不是歧视日本商业写作者,看这一类书的时候,往往会担心信息量过于稀疏或者表述过于絮叨,至少很多次的体验都是如此(比如解读无印良品的那个系列)。好在这本《由内向外看世界》还可以,朴实,比较简洁,和他们的作品很像。有几句话印象颇为深刻:“不要努力寻找创意、不要使用什么技巧”,以及,“享受平淡无奇的一天”。

对于喜欢极简主义的人来说,它也是一个了解幕后故事的好途径。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花是有表情的


《四季花传书》

《四季花传书》

 [日]川濑敏郎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

定价: 78.00 元

“坦白地说,正在生长的春天的草花,我倒觉得不必剪下来,最好欣赏它在原野盛开的美丽。相反,我认为秋草应该剪下来插花,让它成佛。每当我发现原野里盛开的秋草,并将它插入花器时,我就仿佛看到度过质朴人生的名配角们最后的盛装,深感悲凉。”

欣赏川濑敏郎和他写的《四季花传书》是一种极好的体验。很多人被上面这种细腻的描述所感动,但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是他在体会花草时截然不同的视角。这种视角在很多人类学者或者博物学者那边都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不再是我是我,物是物。或者说,人是人,物是物。人类不再是俯身下去欣赏自然的主体,而是恰好同在此时,共享一段时光的客体。这种视角的变化极为迷人,如果细心去读,可以让人内心迅速平静下来,正如看到川濑先生的插花一样。

至于其中四季花的表情和背后的 wabi-sabi 美学,你可以自己去体会。就个人而言,那些出人意料的花器也是书的一大亮点。

柳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啊



从此之后你看到各种树的心情就变了


《树的秘密生活》

《树的秘密生活》

作者: [英]科林·塔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它们如何生存,如何与我们息息相依

译者: 姚玉枝 / 彭文 / 张海云

出版年: 2015-6

页数: 439

定价: 65.00

严格来说这是一本社科类的书,之所以把它列入生活类的年度书单,是觉得植物对好多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边缘话题,而它本不该沦落至此。不知道是过于日常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植物的存在感远没有动物来得大,养花养草和养鸟一样,似乎都是退休之后生活的一部分,就算近两年流行多肉或者“美好家居必不可少的 20 种植物”这样的话题,它们也仅仅被视为一种配饰,而不是生命(还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盆草吗,那棵银后万年青就像 Leon 的伴侣一样,然而有多少人对植物有这样的感情呢)。无论什么,多了解一点这个世界如何运转,对热爱生活总没有什么坏处。

科林∙塔奇是一个科学作家、科技记者和编辑,也是一个为了看树去过很多地方的人。

看树这回事,跟研究其他生物多样性一样,最佳观测地全球就那么几个。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喜马拉雅周边、北美和亚马逊……还有因为达尔文而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你在这本《植物的秘密生活》里还能发现更多,如果你是一个植物爱好者,这本书无异于为你量身定制的 Lonely Planet,同样是植物爱好者的科林用饱满的热情向你推荐哪些是不可错过的观测之地。

他可爱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作为一个英国人,行文中总是有一种自相矛盾的傲娇:“其实我说的也没那么重要,然而这个地方真的值得一去啊。”

《植物的秘密生活》严谨而活泼,上一次看到类似的科普读物,应该是《众病之王》(当然这本讲癌症的书不能用活泼来形容,生动绝对是有的)。它给了树一个拟人但不幼稚的视角,包括它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为何不同种类集中生活在某个区域、成长过程以及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纽带(在很多地方,树是一种信仰,有一些千年古树被视为神)。类似的好书大多围绕植物的商业和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而展开,比如《植物的欲望》、《郁金香热》、《鲜花帝国》以及一堆讲种子如何改变世界的书。科林的这本,则是给树的情书。


红杉树

红杉树,书中插图

红杉树

红杉树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2 评论
    67 赞
    49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0 赞
      29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3 赞
        27 收藏
          谁家的“坏”小猫?居然登上了宜家的新广告
          你们尽管捣蛋,反正宜家会出手。
          by 鲸鱼鱼鱼鱼子
          7 评论
          74 赞
          39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5 评论
            81 赞
            46 收藏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谁家正经人用广告做壁纸?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64 赞
              32 收藏
                “春天”的意思是:我们该见面了丨太阳底下
                你过得还好吗?
                by 阿诚。
                17 评论
                152 赞
                4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