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才是你的主业】家乡考察报告 5#人物——老顽童吴老
吴老,80岁,家在塘栖水北一间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物中,距今已200多年。如果你走马观花,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一处神秘的居所,以及居住在此的这位 养月季、养鸟、养金鱼、斗蟋蟀的老顽童,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家乡传统的生活习惯。吴老出身在书画世家,从小的文化浸润使其习得一手好字、练就一支 好文笔。进入吴老的家,正厅墙上挂着的字画,足以让我感到这座老宅沉淀的底蕴和风采。
第一次进入吴宅,吴老在门口安静的摇着扇子,等待着有心人的到来。与其寒暄后,我走进深幽的老宅,木式结构的房屋保存着原汁原味塘栖原住民的生活模样,晾 衣杆、痰盂、发黑的木衣架都是我小时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记忆。犹如进入一个博物馆一样,我认为每一件物品都充满着水乡的生活哲学。我不禁举起相机,记录下 多数人可能都已经遗忘的片段。
吴老的妻子热心的引我进入了院子,她乐呵呵的与我述说吴老是多么的热爱月季,这个院子里有180多种月季花,多数已经种植30年以上,还有百年的黄杨、兰花、腊梅、桂花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宝贝。整座老宅,从进门的隐约,到厅堂的文墨,最后到院子的华美,这应该就是中式建筑带给我们的节奏感。
那个雨天,一对爷孙举着相机,在拍摄吴老院子里盛开的月季,爷爷告诉我,他已经认识吴老多年,一直在帮助他拍摄月季,整理图册,今天带上他的孙子,希望他能从中学习到老一辈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我一下子觉得,我们的豪华别墅、高楼大厦,欧式装修在这座老宅面前,变得脆弱不堪,试问我们有认真的生活过吗?
后一次来到吴老的家,我等在门口,阿姨买菜回来,亲切的招呼我进门。吴老在院子里打理他心爱的花朵,见到我开始拉着我进入正厅。老的宅子,没有水泥楼房的那股装饰味道,有一股年代久远的木头散发的特殊气味。那天,足足和吴老聊了2个多小时。从吴老年轻时聊起,他是如何热爱蟋蟀,如何从玩蟋蟀到研究蟋蟀,工作的崇裕丝厂(新华丝厂)如何支持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一本书籍《斗蟋宝鉴》,此书也奠定了吴老在“蟋蟀界”的知名和权威。吴老热爱养花、养鸟、养鱼,“花鸟鱼虫”都是文人墨客生活中热爱摆弄的“雅趣”。从“玩”到研究到精通,吴老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老顽童”。聊到高兴处,他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一时还忘了时间。因为,每个周末吴老都会在门口设摊,那里有他花了两年时间踏遍家乡每一个村落后,撰写的《古镇塘栖》一书,这是一本集合塘栖历史、建筑、文化、民俗等内容的字典,吴老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塘栖古镇的文化和历史。
这里借用书籍中序和后记的一段话,表达我对吴老的敬意——“笔者于1935年出生在塘栖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虽从小就被灌输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志望,但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未能如愿。我是一个道道地地喝着运河水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怀有深厚的乡土情谊……若能通过良工心苦的《古镇塘栖》一书刊出,为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那将是老朽毕生最大的欣慰了。”
最后,如果你行径在塘栖水北老街,看到这样一块招牌,不妨进去看一看古宅和月季花,和塘栖的活字典聊一聊生活。因为,这才是塘栖。

每周,我们都会去看看吴老,他很喜欢与我们年轻人聊天。到了周末,吴老也会打个电话给我,问我们这周还去吗?一个满腹塘栖活文化的老者,他很想把自己的故事与我们分享。昨天,吴老还拉着我与他一起吃了午饭,与我聊了两个小时关于斗蟋蟀的故事。看到一个80岁的老人,满眼放光的与我聊当初年轻时的激情和梦想,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恒昌森青年团中的anna,提出要帮助吴老,让年轻人来体味他的故事和生活。于是,【吴老的月季餐桌】项目应允而生。我们青年团的微信、微博账号是“恒昌森”,我们会将拯救传统生活方式的进展与大家做分享。
家乡考察报告预告——【直捣心灵的家乡考察】家乡考察第一季(小结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