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书做对 (二)

编辑/Lesca丹@TOPYS


汪家明:我把《童年与故乡》推荐给老六,他把它做绝了,我很满意,我的理想在他那里实现了。

回过头来说“小艾”。虽然这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腰封上也印了: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但是怎么编呢?其实是很难的。他写信是过几天写一封,过一个月写一封,本身没有连贯性,也没有情节。怎么样去结构它?不可能把信从头排下来就完了,没有结构。一开始觉得很难办。还有,这本书做成什么样子,做多大的开本?因为都是画,用什么纸张?是精装还是平装?有三点我一开始就想好了。第一,这不是一本画册,这是一本书,我不能把它做成画册,突出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历史的记载和父女特殊的感情,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他的那些艺术性是为这些服务的。

第二,必须用四色来印,不能印单色。这也是前面提到《丁午漫画日记》做得不成功的地方。我跟阿智也说过,把画变成黑白单线条印在纸上,便宜,但一点点历史感都没有。原画本来是用钢笔画在变色发黄的胶版纸上,还有墨抹过的地方,眼泪流过的地方,付印时,锐化以后变成了纯线条的,那些情感的东西、历史的痕迹都没有了。

第三,要找一个适合这本书的设计师,就是坐在我身边的阿智。为什么我一开始就想到了陆智昌先生呢?我在三联书店和他合作了前后十多年,合作很愉快,我对他也很了解。我知道他忙得一塌糊涂,轻易不会找他做设计,但这部书稿不同,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而且我知道陆先生对这本书会很感兴趣的。别看他在香港长大,但是他思想很进步。他喜欢雷锋,也很喜欢设计红军长征、格瓦拉这类的书。同时他对大陆的历史也特别感兴趣。他设计书,必须要先看书,所以他设计得很慢,找他得有耐心,最长的要五六年才设计完。而且我知道,他一旦对这部书稿感兴趣,就不用你来催他了,他会特别投入,虽然慢。慢就是因为太投入,每个细节都要想办法。他很少设计画册,几乎没设计过,都是设计纯粹的书。而且他特别重视控制成本,因为他考虑读者。他不像有些设计师,什么材料好用什么,什么纸好用什么,工艺上特别复杂,不是四色印,而是五色六色印,他不是这样的。我想做成一本书,给很多人看,如果设计师固然设计得很好,但把书做得太贵,怎么卖呢?不过能请他来设计这本书,我还是费了不少口舌。我们总是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带着稿子,在小圆桌上,有过许多次沟通。

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的结构,当然也是跟阿智商量的。还是按照年代、日期来做。因为它是信,信总有一个先后,题目也是1969至1972,这个顺序是理所当然的。正好是四年,所以分成四部分。这样罗列下去,读者看了还会有疲劳感,不清楚,于是请丁午的儿子丁栋写了一篇《父亲丁午》,请小艾写一篇文章《我特别特别地想你》,请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沈培金写一篇文章,他现在香港,也是丁午的同学,今年八十岁了。我再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来龙去脉,叫《写在前面》。四篇文章放在四卷的前面,用文字把画断一下,这些文字也是和画有关系的。

老六再版《童年与故乡》,排了一个文本放在后面,这本书也是这样,里面所有的文字按照年代和日期排了一个文字版放在后面做附录。后来还是阿智提出来,能不能找点丁午的照片、小艾的照片,因为读者肯定想看一下。我就跟小艾联系,她寄来了一张丁午年轻时的照片,还有父女俩的两张合影,而且她还找到了两封写给她爸爸的信,很小的孩子写得特别感人,“我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在想你”。本来想把这一组照片,还有小艾给爸爸写的信做附录一,文本做附录二。阿智看了之后觉得不能这样分,应该把这些内容融合在文本里。第一次设计时照片是彩色的,后来他也没有请示我,都改成了黑白的。为什么?因为是历史照片,而且结构层次分得很清楚,附录就是完整的,这样形成了整个的结构。

做这本书我有一个体会,在座的可能有共同的体会。我做了几十年的书,一本书除了选题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把书做对,不是做好。做好很容易,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开本,精装就可以了。但是做得好不一定是做得对。所谓的对,首先要符合内容,这本书有最适合的一种表达内容的方式,就叫做对。有的内容本来不需要这样做,做得再好也可能不符合内容。有的内容好,你做得很差,这也不行。第二点是市场的对,就是要为读者着想。这本书你做了是卖给谁的?希望他来看,你就要为他着想。这才叫做得对。比如说,纸张、价格、开本。最主要的做得对是最说不清楚的,也就是第三点,感觉要对。我拿着这本书,我还不看,就感觉它与我有关。这难以言传。你在书店里走过那么多书,哪本书让你停下脚步了,让你把它拿起来,这本书就做对了。我认为市面上很多书都没有做对,明明内容很好,可是你在书店里走过去没有感觉,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做对,感觉不对。这本书给人什么感觉?你觉得很亲切,很符合这个内容,“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当然设计师在这里面也贡献很大。

我的体会就是这样,怎么把书做对,是最难的。很多好的选题都被糟蹋了,很多好书都没有做对。

我想举几个例子。这本《北京跑酷》是阿智做的。他是把设计做进了内容,没有设计就没有这本书。他派了十八路人,把北京分成三大部分,中部、东部、西部,跑酷嘛,走街串巷,这十八路人记录了北京东、西、中部的现状,包括建筑、风情,还有文化等等。他把东、西、中部做成三个小册子,外加一个概述,一共是四本。这都是设计提出来的意见。我看了之后感觉,你就在北京,但从来没有这么理解过北京。通过他的设计,北京一下子分成了几个大块,然后提出了用十八条线来理解它,实际上也是设计的概念。通过设计和安排来重新认识北京。这很了不起,这就是做对了。



还有一本是《带一本书去巴黎》,看封面感觉就很对。这里还有一个邮戳,里面也是四色印的。

这是三联书店很有名的书《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乡土中国”系列第一本。这是宁成春设计的,有很深厚的南方民居的风情,整个给人感觉很对。一看好像以图为主,但还是书,是通过图和文来表达一种文化的东西,这就是做得对。

这是范用老先生设计的《宽容》。是《宽容》翻译到大陆来的第一个版本。这么一本小书,大家感觉对不对?

张立宪:《宽容》是1985年第一版,相当于是二十八年前的设计。

汪家明:这本《米沃什词典》我得重点说一下,阿智设计的。三联书店有一套书叫“文化生活译丛”,我管三联书店的书籍设计之后,就觉得原来的设计不太令人满意,设计得不清晰,封面都是混在一起的。从这一本,一下子就变了。
陆智昌:这是七年前。
汪家明: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设计,这套书完全就变了。这些书都是因为设计之后卖得就好,感觉对了。很新鲜,也很随意,但实际上又很讲究空间感的,包括开本和内页,都是重新做的设计。

这是范用先生设计的《天竺旧事》,也是做对了。
张立宪:这本书是1986年的,九毛五分钱一本。

汪家明:这是《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我策划责编,设计是蔡立国,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的,1998年做的,卖了好几万。当时是用新闻纸来印,就是过去的报纸,纸色比较暗一点,很舒服。最近贝贝特做了一批书,效果和这个差不多,是用芬兰进口的新闻纸,比这个贵得多。

还有一本叫《花间十六声》,这是我到三联后策划的一套“细节阅读”的第一本。作者以《花间词》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贵妇人用的饰物、香料、枕头、屏风、头饰等为参照,通过这些细节来反映当时贵妇人的生活。这个系列到现在大概出到十多种了,但一开始要做对,找到一个样式装进去,这个也是请阿智来做的。这本书现在还在加印,不太贵,不到五十元的书。

再早还有一本叫《古本山海经图说》,那是一个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面有两千多幅古代的画,加上文字。她申请了一笔资助,准备做两千册作为她的学术成果,但因为是蔡立国设计的,当时很多人说这就是卖设计,2001年设计的,卖了两三万册。这就是做对了。


延伸阅读 

把一本书做对(一)

把一本书做对(三)

把一本书做对(四)

把一本书做对(五)

把一本书做对(六)

把一本书做对(七)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生活,其实可以很性感
    艺术,就是“别去为难观众”
    by 緑 midori
    1 评论
    53 赞
    18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3 赞
      31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8 评论
        84 赞
        50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5 赞
          27 收藏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3 评论
            74 赞
            55 收藏
              山川河流,组成了我们
              我们即地球。
              by 毛毛.G
              2 评论
              54 赞
              2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