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考察报告】第一季 预告片

我,80后,杭州塘栖人,在异地工作9年,家庭和睦、工作稳定,不想呼风唤雨,但求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塘栖,江南水乡,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历来文人墨客聚集,乾隆下江南必经之地。随着经济发展、旧城改造,接近“毁容”的古镇现已大刀阔斧的“整容”,并喜迎八方来客。

恒昌森,塘栖古镇四大商号之一,原先以糕点著称,现已没落。

老沈,60后,杭州塘栖人,我与老沈一见如故,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想拯救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拍即合,60后塘栖大叔遇见80后塘栖小哥,两人想着如何恢复恒昌森老字号,拯救家乡塘栖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和生活方式,用现代人接受的表现形式,给予传统新生的力量。


5月1日开始,每个双休日,背上背包、挎着相机,走在家乡的街头。慢慢的,我发现,我对塘栖已经从冷漠变得熟悉,我不希望看到,走在老家的街头,没有人向我点头问好,没有店铺还留有小时的回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融入家乡,重新去观察家乡人民,重新去审视他们的生活状态。

1个月的时间,我用相机考察了5个家乡“爱人”,我开始改变,家乡也开始对我改变。走在老街,周围商户开始与我打招呼,他们会亲切的问我今天又来啦?我寻找到的5个家乡“爱人”,已经成为我的家乡老朋友。现在,我想通过我的记录,将我【家乡考察】第一季的5份考察报告与大家分享。是他们,开始让我重新思考我的人生轨迹。


NO.1 回来吧,年轻人——迷鹿慢递(芒果&77
两位在读大学女生,90后,塘栖人,开了一家“迷鹿慢递”小铺。她们的可爱是很早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理解。我想,以后她们会飞的很高很远,但是她们心系家乡,我始终觉得,他们肯定会回家,因为塘栖需要年轻人。

    


NO.2 活出“活”的自己——“老花童谢大哥
谢大哥的店在水北,不张扬、不喧闹,一块花头巾、一身休闲装、一双登山鞋,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态度——随性、随心、随行。他做过广告设计、当过司机、做过旅游,最后选择在塘栖开一家花店,摆弄肉肉,培养盆景。他的宁静和睿智值得我学习。



NO.3 告诉你何谓工匠精神——敲敲打打一辈子的沈大爷
沈氏元木,我想去过水北的人都看到过这家老店。初次到访,沈大爷一心做工,无暇顾及我的聊天,还是沈大爷的老伴与我说道。二次、三次到访后,大爷终于对我开怀一笑,开始絮絮叨叨聊起他敲打的一生。你爱“木”,我爱“慕”你!


NO.4 体会最淳朴的温暖——四十年“蜂人”王大伯  

在塘栖菜场的角落,我发现了王大伯,独自一人从蜂箱格栅中挑出蜂皇浆。王大伯70岁,顶多60岁的容貌,他笑着说是吃蜂蜜的缘故。健硕的身体让他还能坚持养蜂、卖蜂蜜。说起一辈子的“蜂”事业,更是一脸沧桑。他说可能以后,在塘栖,再也没有人愿意坚持养蜂。



NO.5 生活才是你的主业——“老顽童”吴老

吴老的家是水北保存最完好,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走进一条小弄堂才能进得正厅,再往里走更是柳暗花明,那是吴老悉心培育30年有余的月季花园。吴老用了2年时间跑遍每个村落编撰的《古镇塘栖》应该放在每一个塘栖人家里。家乡人不去了解塘栖,谁会了解塘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

   

5份考察报告写完,我发现其实我们周边充满着爱、坚持和美好,我与塘栖越来越亲近了。慷慨的老沈拿出他租的店面,大气的让我来“玩”。我们正在运河边做一个恒昌森的创意中心,招募有志于传播、继承传统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加入,来帮助坚守传统生活的人们。我想,通过恒昌森的努力,希望坚持传统手作的人们可以带上徒弟,可以过的更好。


我建立了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恒昌森”,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回归家乡,回归传统生活方式,蹲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恒昌森——老字号,新活法,探究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和继承。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恒昌森”,与我们一起踏上拯救传统的道路吧!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黑暗隧道的尽头,是小狗在等你
    如果有宠物,那生活也还不错
    by 秩秩
    3 评论
    139 赞
    13 收藏
      “杀疯了”的《苦尽柑来》,是什么好东西?| 清醒蹦迪
      讲女性故事,拜托请像它一样真诚
      by 阿诚。
      4 评论
      62 赞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