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大失望之书

文/谭山山


“如果我们不具备给自己开书单的能力,在认知上就永远只是巨婴。”


又到了各家媒体点年度好书的时候。我们想做个反向尝试,不推荐好书(反正已经有了各种“十大好书”,有些好书榜入围名单甚至达到120本),而是列出一些被高估、期待值低于预期的书,希望为读者选书提供另一视角。

当然,你完全可以忽略这一书单。再重申一次:在选什么书这件事上,你应该自己做主。就像宋石男老师所说,“如果我们不具备给自己开书单的能力,在认知上就永远只是巨婴”。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美)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著,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月版


据说,没有读过(至少是假装读过)这本书,创业者都不好意思去见投资者——但实际上,彼得·蒂尔信奉的“从0到1”哲学,放到中国科技创新行业“1到N”的话语体系中,犹如鸡同鸭讲。不过无所谓,为了卖书,在央视《对话》栏目组织的圆桌讨论会上,彼得·蒂尔甚至为“1到N”模式找到了合理化解释:“然后,问题来了:彼得·蒂尔这一套真的适用于中国创业者吗?



《祈祷落幕时》

(日)东野圭吾著,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月版


本书是东野圭吾“加贺探案集”系列的第十本。按理说,封面设计应该延续该系列的总体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封面上有一个红色小方块,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属于该系列的第几本,读者一眼就能辨认;但这一本画风突变,走的是之前大卖的《解忧杂货店》路线——大概是借势“解忧”?毕竟“解忧”至今还在畅销书榜上。但强迫症患者真的会被这一画风突变纠结死的。

说实在的,东野圭吾太多产,一直追随下来的读者,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本《祈祷落幕时》大概就到了加贺系列陷入疲软的时候,因此反映平平。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版


余华说过:“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而到了今天,他对反映现实这事显得犹豫、力不从心。他说《兄弟》和《第七天》采取荒诞手法是为了“更快而不是慢慢地抵达现实”;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出版时,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寻找出路,而是因为找不着出路才写作”。

这个余华让他的忠实粉丝感到痛心。《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被直指“标题党”,内容则东拼西凑,有“注水”之嫌。



《秘密花园》

乔汉娜·贝斯福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与其说《秘密花园》是本畅销书,不如说它是一款社交产品:首先在朋友圈引发关注,接着越来越多人加入涂涂涂的行列;涂完自然要po到社交媒体上(不然岂不是锦衣夜行?),以获取点赞数。

至于涂色可以减压、获得成就感的说法,见仁见智,或者有些人(特别是处女星人)会产生受挫感也说不定:开始涂时就想着一定要涂抹出与众不同的、令人惊艳的效果,焦虑因此产生。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例子,有人涂到无比烦躁时,干脆用笔在书上乱涂一气,然后把书扔掉,整个世界顿时安静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九夜茴、林特特等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爆红后的仅仅两个月内,三本名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图书闪亮登场(申请CIP时这坨“三黄蛋”是怎么通过的?)。它们要么是鸡汤向(如上述这本),要么是旅行向,而作者多半是网络写手。

2015年,公认的“暖男”作家如张嘉佳、刘同没有新著出版,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从2014年畅销到2015年(京东甚至把张嘉佳、刘同和卢思浩的书打包成“鸡汤套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类书,也就填补了鸡汤市场的需求。就问一个问题:鸡汤喝多了不觉得齁吗?



《鸦片战争》

(英)蓝诗玲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版


从一个英国人、尤其是女性的视角看鸦片战争,使得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这部作品备受关注。有感于英国国民对鸦片战争的遗忘,蓝诗玲认为要理解今天中国与西方麻烦不断的关系,就必须清楚中国是怎样记忆鸦片战争的,也要明白英国在冲突中的作用——这是她写这部作品的初衷,也是价值所在。

但书中关于这个重要议题的论述乏善可陈,在史料和观点的组织上,蓝诗玲也没有多少新意。大概是觉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珠玉在前,在论及一些战争的细节和关于清朝的情况时,她大量摘抄了《天朝的崩溃》的论述。这让读者得出期待值远远低于预期的总体印象。



《飞鸟集》

(印)泰戈尔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版

果麦文化真的很喜欢重译经典。李继宏重译《小王子》,果麦放话称那是“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纠正现存其他56个《小王子》译本的200多处硬伤、错误”,但网友们不买账,在豆瓣上发起“一星运动”。而后果麦请冯唐重译《飞鸟集》(据说是最高水平的翻译费,每个字很多钱),宣传口径是“最具诗意和韵律”,仍然引起了争议,理由就是:太冯唐了。

举个例子:泰戈尔原诗“The great earth makes herself hospitable with the help of the grass”,郑振铎译为“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冯唐则译为“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翻译有个人趣味没问题,不过凌驾于原作之上,显然不太妥当。



《来得及》

何炅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版



对于何老师和他的团队来说,拍一部《栀子花开》,顺带出一本书,当作电影的周边产品,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了配合电影的主题,这本书通过各种途径诠释“青春”:包括何老师的自述,何老师和蔡康永、黄磊、林夕、张嘉佳等人关于青春的Q&A,以及一些年轻人的青春故事。

如果《来得及》只服务于《栀子花开》,这样的内容应该足够;但如果何老师的目标不止于此,那这本书就显得太单薄了。走到今天,何老师有经历、人脉和资源,要么爱惜羽毛不要轻易出书,要么认认真真做一本掏心掏肺剖白自己的书——有没有诚意读者是看得见的。



《小王子》

(法)圣埃克苏佩里著,新蕾出版社2015年9月版


电影版《小王子》2015年10月在国内上映,果不其然,赶在电影上映前又有两个新译本推出:一本是尹建莉译本,另一本则是周天语译本。前者主打的是尹建莉的教育专家身份,“本版译文的文学性、准确性、哲理性,横扫市场所有版本”(这文案是跟果麦文化学的吗!);后者则强调是直接从法语原版译出。

现在翻译的门槛真的变低了:多多和她的闺蜜翻译J.R.R.托尔金的《圣诞老爸的来信》,冯唐重译《飞鸟集》,《小王子》则是尹建莉的首部译作。这是从翻译环节就开始造势的节奏?



《裙裾之美:日本女生制服史》

(日)难波知子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9月版


不是说“日本女生制服史”话题不好——这个话题多好玩啊,一提起学生制服就让人想起女高中生,而每年初夏女生换上夏季制服的时候(所谓“衣替”),日本各大媒体都会当作头条报道;正是因为太好玩了,所以读者对这本书会有很高的期待。拿到手一看,啊!行文是性冷淡风的论文体,至于配图,书中一张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绝对领域”了。

不过,想想作者把这个话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也算有勇气的了。只希望将来会有文笔、视野兼佳的研究者进入,写出更好看的东西。



本文经新周刊公众号授权发布。

时代如此面瘫,生活怎能没态度?


新周刊丨new-weekly










你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是史铁生,成了当代互联网嘴替? 丨灵感手抄本
    “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by 毛毛.G
    3 评论
    68 赞
    52 收藏
      宜家什么都能收纳,包括你的电脑桌面
      谁家正经人用广告做壁纸?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65 赞
      33 收藏
        灵感告急?请查收一周创意速览
        汉堡王、麦当劳、乳腺癌基金会、吉百利、Autodesk
        by 鲸鱼鱼鱼鱼子
        3 评论
        54 赞
        27 收藏
          第一批用AI做设计的人,把它玩出了多少花样?
          “我用AI完成了创作产能的越级”
          by 秩秩
          4 评论
          60 赞
          29 收藏
            喂!别扔那块吊牌!
            小小的吊牌,大有玄机
            by 秩秩
            5 评论
            82 赞
            49 收藏